分享更多
字体:

抢救非遗的方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8 07:05 来源: 经济日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湛技巧、高超智慧和杰出创造力。然而,有些事物的重要和珍贵,往往在其行将消失之时,我们才猛然发现。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2008年听到北川老城的文化馆和图书馆被山体滑坡淹没,羌族民歌传承人和一些艺人遇难的消息后说,羌族文化在还未来得及整理之时受到迎头一击,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依附的山川地理、羌寨碉楼、传承群体已经面目全非。

  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是具体的活动式过程,是现实的、活态的,就生存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乡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自然灾害又使非遗保护雪上加霜。保护和抢救这些遗产,已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这些人类文化的精粹由谁来保护,如何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研究所研究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民俗专家贺学君的看法是,必须把政府、传承者、工商界、学术界的力量整合为一种最佳合力,还要调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尽可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现存的活动内容全景式地采制下来,归类存档。

  在这方面,佳能(中国)已经行动起来。它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与特长,以“影像公益”的独特理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继从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成功地对羌族和苗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数字化记录和保护后,今年“影像公益”项目再次用尖端影像技术,全面、深入、系统、科学地记录白族、傣族、彝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具代表性的白族扎染、傣族孔雀舞、彝族烟盒舞及火把节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之后,这些珍贵的影像数据资料将无偿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云南省文化厅,用于未来的保护性研究和传承。整个过程,是在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云南省文化厅的支持和指导下完成的。贺学君提出,“非物质文化从被记录保存的那一刻起,就同自己赖以存活的生命机制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相脱离,由动态转为静态,从而结束了生命流程,最终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记忆资料。保护从根本上说,是针对对象生命系统生态整体的保养与呵护;它以养为目标,着眼于对象的生命活态,意在推动传统的延续与发展。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主攻方向。”

  “凡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各国携手合作,进行多方面的相互帮助和学习借鉴。早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许多国家政府和民间机构纷纷行动起来,制定法规、清理普查、申报遗产、筹措资金、拯救开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提出,文化即人。任何对于文化的关注,其实质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存状态及其命运的思考。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要特别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