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间全国平均亩产仅增4公斤:超级稻推广有难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3 04:3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肖明
中科院院士袁隆平试验成功亩产900公斤“超级稻”的消息传来之时,李勇在湖南平江的3000多亩晚稻田正临收割。
作为湖南平江县丰鼎水稻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李勇告诉记者,得知试验成功的消息,他专门去袁院士的百亩试验田考察了一趟,但他最后决定放弃购买新良种“Y两优二号”的打算。
“我们的田地达不到这个条件,亩产800公斤都很难。”他说,试验田经过了精心的培育和呵护,比如施肥经过了专家的特别配方,灌溉则可以随时实现,同时播种和收割都是手工进行。
“在自己的田里,只能是撒播而非栽播,否则成本太高,也没有足够的人手。”李勇说,并且试验田的水利灌溉条件非常好,而家乡由于水利欠账较多,今年春季的早稻差点因为缺水没有播下去。
农业专家验收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在验证会现场即指出,尽管“超级稻”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已取得重大突破,但是要在全国推广还需进一步科学验证。 “(其他地区)不可能的,良种、良法、良田、良态通过这么好的资质,这么好的条件,(才)能把900公斤发挥出来。”
“在单一个地块示范,在条件成熟时,取得较高的亩产是可能的,问题在于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否能够适应。”他说。
事实上,袁隆平也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他此前多次表示,想把实验田里的先进技术大面积“复制”到稻田里,并非易事。农民大规模种植后的亩产,往往远远低于科学家在实验田里取得的数据。同时在试验田里培育成功的新品种,先在示范田种植,然后大面积推广,其间产量也依次递减。
时年80岁的袁隆平院士用了7年的时间,终于将亩产800公斤的记录提高到900公斤,相比之下,之前突破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分别用了4年时间。袁隆平院士准备再用10年时间,在90岁时突破目前1000公斤的难关。
尽管中国的杂交水稻试验亩产一直在迅速突破,但翻看整个中国中稻亩产历史,全国实种亩产水稻上升速度并不快。
比如中亩产从1974年的200公斤,增加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300多公斤,到90年代的400多斤,基本上是每10年一个台阶。但是进入新世纪后,亩产一直徘徊在440-480公斤左右。2000年中国中稻亩产为466公斤,2007年才增长到470公斤,7年的时间亩产量仅增长了4公斤。
9月22日农业部公布报告显示,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但是亩产增加有限,达到305.5公斤,仅比去年提高6.3公斤;早稻平均亩产达到379.8公斤,比去年提高19.3公斤。与袁隆平的超级稻从亩产800公斤达到926公斤的跨越(每亩增产100多公斤)差距甚大。
一位权威水稻专家告诉记者,本次试验成功的900公斤亩产水稻,到底在全国有多大的实践意义,需要进行权威的论证。目前,超级稻占全国的比重还仅为20%。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育种专家徐秋生认为,一个区域单个品种可以实现高产,取决于3个条件,一是良种,二是技术和良好的栽培技术,第三是需要有良田,即实现高产的优质田地。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潜力。
但是很多地区的品种不一样,则很难实现全国普遍的高产。因此,如果大面积使用“Y两优二号”,亩产达到700公斤则已经算成功。
“今年会观望一下‘Y两优二号’的效果。如果有可能,过1年了再试验一部分田地来看看。”李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