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非京籍生无缘就地高考户籍藩篱吁拆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4 01:58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陈锋 北京报道
胡杨没有料到,自己和几个境遇相同的家长激情为之的“争取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权益”的行动得到4万多人的支持,尤其是来自教育界、法律界及媒体的关注,令他们看到了实现诉求的曙光。
“我们在等待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出台人性化的规定,但一批一批的孩子等不起啊!”胡杨说。在北京,至少有40万非京籍学生的家长如胡杨一样焦急。
来自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信息显示,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一事正在重重障碍中推进,令人窒息的是,相关方案出台尚无时间表。
户籍瓶颈
9月22日上午9时许,杜家盛再次来到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教育部信访接待室提交上访材料,催问教育部推动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一事的进展。这是他第三次来这里表达诉求。
杜家盛以儿子小雷为荣。“他今年读高二,成绩非常好,基本稳定在班级前5名,而且是体育特长生。”唯一令老杜伤神的,是儿子的高考地问题。后年,小雷就要参加高考了,按目前教育部规定,他必须回其户口所在地重庆参加高考。“我们面临两难选择,在北京读高中回重庆考试,所学与所考脱节;回重庆学习并高考,则面临家庭分离,作为家长我们很担心。”
杜家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一度准备让儿子回重庆备战高考,但在胡杨等人发起“争取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权益”行动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让儿子留在北京。他认为,就地高考政策有望在两年内推出。
杜家盛说这是他一生以来下的最大一场赌注,他完全明白一旦赌输的后果——毁掉儿子的大好前程。但现实已经让他很难转向。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在京就读,早已习惯在京的生活和教学模式,尤其是教学模式和教材均针对当地高考的命题方向设计,与户籍所在地有相当大的区别,回原籍意味着成绩将一落千丈。
将杜家盛父子推上尴尬境地的,是户籍。“只是因为一纸户籍,我们的孩子就必须面对这一极不人道的现实。”现在某IT公司担任高管的杜家盛告诉记者,他2000年来京工作,是首批北京工作借住证拥有者。按照当时相关规定,他本可在同一家单位工作满3年后获取北京户籍,但中途跳槽令其失之交臂。
“我们为北京贡献了青春、才智和税收,却因为户籍之别,令下一代承受不公平的教育待遇。”笼罩在儿子高考问题上的阴云,令事业有成的杜家盛如鲠在喉。
类似悲剧在北京俯拾皆是。李翌是央企中铁集团职工,其单位在涿州本来拥有从小学直通高中的子弟学校,后因改制而移交地方,为方便照顾儿子,前几年他把儿子从涿州接到北京读书。“从我爷爷起,我们三代都在中铁工作、在北京生活,但因为没当官,一直未取得北京户口。”李翌低沉着声音说,未取得北京户口注定了他和儿子“低人一等”。
他说,在儿子从涿州转学到北京丰台某小学时,他被迫交了1万元的择校费,目前儿子在读初二,进入这家并不算重点的中学,他又缴纳了6万元择校费。“学校让我分四次将择校费存入他们指定的账户,每次15000块。”在李翌看来,交高额择校费并不算什么,最郁闷的是儿子马上面临升高中,而班上只有他一个外地户籍学生,他总觉得低人一等。“儿子以前当过班干部、中队长、护旗手,过去性格很活泼,现在却变得非常内向,我们对此特别发愁。”
几乎每一位非京籍家长被问到中考、高考问题时都一脸沉重:孩子一直在北京读书,对老家已没有多少印象,不愿意回去,回家也很难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与教学方式。同时,未成年的孩子一个人在千里之外,正值青春期关键时刻,学坏了咋办?不好好学习咋办?没有一个做父母的能放心。
维权行动
在胡杨等人看来,给非京籍家长带来痛苦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和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高考报考规定。“这些制度和规定是歧视性规定。”他们认为,居住地城市接纳了他们作为这个城市的劳动力和纳税人,却把其子女拒之门外,不公平也不人道。
“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当地政府的义务。”他们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并开始了为孩子争取在居住地参加中高考的权利的行动。
自2010年2月起,北京家长率先自发成立“教育公平公民联合行动”,随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家长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动中。
9月22日,胡杨、杜家盛、李翌等近20位家长分两拨分别前往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信访,这是他们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采取的第15次信访行动。每个月的某一个星期四,是他们雷打不动的信访日。
“再不出台政策,今年恐怕就没戏了。”一位高二学生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早有风声的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时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针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关注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所在地参加高考一事表示,教育部正在加强调研出台随迁子女高考方案。而北京市在今年4月回复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将尽快提出京外户籍人员子女在京参加高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最令人鼓舞的是,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表示,抓紧研究制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方向已经确定了,现在就是看教育部和北京市的行动速度了。”一位学生家长对《华夏时报》表示,家长们应通过行动向有关方面表达迫切的声音,借以督促、推动相关政策尽快出台。
据较早参与“教育公平公民联合行动”的胡杨介绍,家长志愿者坚持每月前往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递交呼吁书,并搭建了宣传网站“我要高考网”,建成了15个以居住区域划分的QQ群,共有2000多名热衷教育公平的家长志愿者参与,通过网站、微博(http://weibo.com)以及在街头、地铁、商铺等处积极宣传“教育公平”理念,现已征集支持者签名超过4万个。
呼吁教育权平等
9月18日,北京大学法学院3楼会议室,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的十余位教授和多名学生家长举行“建议国务院审查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研讨会”。
牵头组织此次研讨会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指出,目前阻碍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主要障碍是教育部规定中的户籍限制,作为法律学者,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向有关部门申请审查该规定的合法性。
他指出,户籍规定意味着一个在北京上学的高中生必须回到原籍考试,而北京和其户籍地的考试范围、使用教材可能不一样,这将直接影响其上大学的机会,这就产生了基于户籍的同班同学之间的不平等。由此,违反了教育法关于受教育权平等的规定,应予修改或废止。
与会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认同高考报考与户籍脱离的解决方向。他并透露,在袁贵仁部长承诺尽快解决随迁子女就地高考一事后,教育部已针对高考改革分出多个专题进行研究,其中就包括随迁子女高考的专题,其本人正好参与这一专题。在专题调研过程中,他主导提出,异地高考的方向是要建立以学籍所在地为要求的报考。
对于非京籍家长的焦虑,王峰表示,教育部和家长同样着急,都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不是特事特办、出台新政策,高考受户籍限制的状况不可能很快改变,这是由其复杂性决定的。”
22日上午,参与第15次赴教育部上访的十多位家长返回时一脸沮丧。对方的口头答复只有一句话:有关方案正在加紧调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