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转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01:00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本报记者 黄敬 吴沿
当被问及晋江地税变化的原因时,从事税收工作近30年的骆跃建一语中的: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悖离“先经济后税收”的原则。晋江地税今天的成果,其实就是晋江市近年来,主动又扎实的转型、提升的实践折射于税收的结果
近日,记者慕名前往福建省地税系统惟一一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晋江市地税局采访时意外地发现,晋江地税的征管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即打破原来税收专管员分片管理、一人统包的集权式粗放税源管理模式,构建分类管理、精细集约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晋江市地税局局长骆跃建说,目前,晋江地税的27名专业型人才,管理着全市9%、2039户的重点税源,控管着全市74%的税源,监控近80%的税收风险。由于管理模式的变革,晋江地税征收效率明显提高,人均组织收入水平从2005年的911万元提高到2303万元。
当被问及晋江地税变化的原因时,从事税收工作近30年的骆跃建一语中的: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悖离“先经济后税收”的原则。晋江地税今天的成果,其实就是晋江市近年来,主动又扎实的转型、提升的实践折射于税收的结果。
经济
转型提升发展新兴
晋江,得改革开放之先,依靠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创造了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齐名的“晋江模式”,创造了别具特色的“晋江经验”。然而,家族企业为主、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经济特质,使“传统产业集群发展”为区域经济重要特征的晋江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晋江承载着1.3万多家企业、10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环境承载力几近极限。
情势所逼,逼着善于逆势而上的晋江人冷静思考,渐成共识——只有知难而上,主动转型,晋江才有未来。
转型是大势所趋,而作为一个率先发展地区,则应该更多地关注怎么转型。晋江没有简单地否认传统产业,也没有空谈时髦的新兴产业,而是静下心来,分析利弊,明确提出“提升传统、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思路。
对于晋江发展史上功不可没的传统产业,晋江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辅之以规模化、品牌化、上市化。统计显示,从规模上看,亿元企业已取代规模以上企业,成为晋江发展的主体力量。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产值占晋江工业总产值的77%,而到了2010年,全市373家亿元企业对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70%。近90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国字号”品牌企业,使晋江在短短5年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之都”。不仅如此,晋江市还针对多数企业仍为家族式企业的特点,借用鼓励企业上市的做法,促进以民营企业为主、家族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主体向现代企业制度。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上市企业数量31家,总量居全国县级市首位。2010年,上市公司、后备企业年度税收增量占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量的70%以上。经过规模化、品牌化、上市化提升的传统产业,快速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竞争力显著增强,在经历多次危机洗礼后,多数行业仍以年均20%的幅度增长。
对于新兴产业,虽然发展相对短腿,晋江不失时机加快培育发展。目前,晋江已初步形成了化纤、纸制品、电子机械、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其中,纸制品、化纤、电子机械业发展最为迅速,2010年度增幅均超过25%的水平,电子机械业更以年增长39.9%的增幅位居全市各产业集群之首。
税收
创新模式柔性增长
探索晋江经济结构的转型,折射出这样一条轨迹:改革开放前30年,晋江经济发展的秩序是,传统产业优先,品牌跟上,上市紧随其后。转型后的今天,发展秩序为:品牌之都,重点扶持上市,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由于早转型、早提升,晋江迅速摆脱了原有瓶颈制约,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发展基础。今年1月至8月,全市税收入库保持了40%的增幅。
对此,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尤猛军这样评价,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保持40%的增幅不易。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高幅度的增长不是靠强行摊派、刚性稽查逼出来的,而是靠优质服务实现的柔性增长。
面对晋江如火如荼的转型、提升大潮,面对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地变为亿元企业、上市企业,作为主要经济管理部门,晋江市地税局主动适应这一变化,率先改革。
过去,地税征收不以企业大小分,而是以地域划分,税管员分片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大企业也罢、小个体也好,均由一人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征管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晋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去年8月,晋江地税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主动打破传统征管模式,以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为取向,重新构建税收征管模式。
对外,重分类管理,全力构建“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平台”。晋江市地税局将全市22727户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星税源等三大类。以重点税源集中管理、行业税源专业管理为目标,对占税源总量达70%以上的重点税源,统一集中至直属分局进行专业化管理。为了让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才服务好重点税源,晋江地税局在全局范围内进行“重点税源管理岗资格考试”,将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税务人员集中服务于重点税源。
与此同时,强化数据分析信息化平台,即建立市镇两级数据分析机制,做到“对内监督,对外监控”。数据分析小组每月对行业、税种、税源等六大类26项具体分析指标进行比对分析;又以纳税人为对象,实施数据统计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每个纳税人都有一本明白账。
在此基础上,晋江地税构建全新的“纳税评估流程化平台”。采用计算机审核和人工结合,着力对纳税人申报真实性、合法性地分析、判断和评估。在评估对象上,重点税源逐户评估、一般税源按行业评估、零散税源按区域评估;在评估流程上,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估流程,重点税源侧重具体指标,一般税源侧重行业比较,零散税源侧重公平公正。纳税评估之后,企业是否按税法自觉、如实申报税收便一目了然,对于那些未按税法如实申报税收的企业,晋江地税也摒弃了原先常用的稽查手法,更多地采用看数据、摆事实、讲税法的约谈形式,帮助和引导企业如实申报、自觉申报。
管理出效率、出和谐。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实行新的征管模式以来,因精细化管理增收的税收超过8000万元。更令人可喜的是,当地企业对税法的自觉遵从度明显提高,柔性管理在带来柔性增长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税企和谐水平。
调整
盯住三产共同发力
与工业经济领域相对成功的转型、提升相比,晋江的第三产业发展就显得短腿许多。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2.6%,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5至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晋江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有意识加大了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扶持服务业企业加速发展,重点扶持品牌企业在晋江设立销售中心,培育发展现代商贸、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形态,同时,借助城建“九大组团 两大体系”的建设,以城市化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一批布局合理,产业高端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一批新型专业市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晋江地税主动靠前,对占总税源比重并不高的零星税源侧重于在公平税赋条件下的“放水养鱼”。最直观的就是严格依法落实个调税起征点新政,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扶持第三产业。
晋江地税局长骆跃建告诉记者,晋江庞大的工业经济背后,孕育了数以万计的个体工商户,他们或原辅料供应、或拾遗补漏,年营业额不少于400亿元,成为整个晋江经济的有机整体。晋江市委、市政府提出扶持发展第三产业恰逢其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大扶持、服务力度,晋江地税责无旁贷。
相关新闻
第六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惠安开幕
日前,由福建省惠安县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暨‘荣发杯’石雕大奖赛”在惠安拉开帷幕。
素有“石雕之乡”美称的惠安县传统雕刻产业人才外流、产品同质化等问题逐渐凸显,为了弘扬“惠安雕艺”博大精深的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推动惠安雕刻产业健康发展,极力打造“惠安雕艺品牌”,努力打造“世界雕艺之乡”,迫切需要利用科技创新和文化内涵来转型提升石雕石材产业,为此,惠安已连续举办五届中国雕刻艺术节。
据了解,本届“雕艺节”以“海风石语”为主题,内容不仅涵盖了交流会、技术研讨会、雕刻艺术精品展示及摄影作品展示等几大块,在开幕式上还会对惠安石雕做出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评出突出贡献奖、艺术成就奖、新秀奖等几个奖项,同时颁授“雕刻世家”牌匾及举行惠安雕艺大师拜师收徒仪式。主办方期待通过雕艺节等活动,能促进惠安传统雕艺获得现代性和艺术性的转变,在传承中接受新观念的提升,从而大幅度地提升惠安雕艺产品艺术文化价值。
(谢玉燕 林晓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