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空心村”是挑战也是机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06: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林峰

  四川省仪陇县五福镇笋店村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是典型的传统农区。全村1290人,常年离乡外出人员达到660人,有1/3的家庭举家外出。该村第八村民小组,原有19户村民63人,现在仅余3户人家7口人留守农村,“空心村”现象十分突出。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员大量外出务工或搬迁,一些偏远地区陆续出现了“空心村”现象,不仅造成了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据基层组织部门反映,“打工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组织建设带来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素质较高的人员大量流失,有的村组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干部人选,导致不少村级组织瘫痪,文化活动与公益活动很难开展,乡村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整个乡村也缺乏活力。

  其实,农村“空心化”一直是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他1954年所写的《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文章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和现代工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并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而“空心村”现象正是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由于利润和劳动边际生产率较低,对高素质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城市工业化由于利润较高,能提供给劳动力较为优厚的待遇,使得劳动力在两大部门间形成大规模流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既是很自然的经济现象,也是整个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的自身特点。

  应该看到,“空心村”现象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空心村”的现象出现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繁荣十分不利;另一方面,通过“空心村”的转型、改造和整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集中。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地方政府要尊重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出,主要源于利益差别,处于弱势产业地位的农业使得有逐利倾向的劳动力纷纷远离。笔者以为,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地位,是解决“空心村”乃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路。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彻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地位,缩小城乡就业间的不平衡,使社会资源在工业、农业之间合理配置,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城市就业压力过大的局面,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受益最大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