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谭浩俊:铁路改革迟缓根源在垄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06: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如果“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没有发生,由铁道部草拟的近8年来第一份改革方案或已浮出水面。

  但是,报道同时指出,这不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方案。因为,这份改革方案在强调扩大地方铁路局经营自主权、确立地方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路权、调度指挥权等仍牢牢控制在铁道部手中。也就是说,地方铁路局只是铁道部手中的一个道具,向左拐,向右拐,还是向上走向下走,一切还是由铁道部说了算。

  我们说,一个企业要成为市场经济主体,首先必须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独立的财产权、经营权和收入支配权。如果地方铁路局连起码的路权和调度权都没有,还谈什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呢?

  据有关人士透露,早在上世纪末铁道部就曾尝试过权力下放的改革,将年度运输计划编制权、管内运输经营权、线路更新改造支出支配权等12项经营权下放地方路局,但同时附加了路局必须服从铁道部统一调度指挥的规定。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地方铁路局得到的12项“权力”,统统都在铁道部“统一调度指挥权”的框框内,不可能按照市场规律去运行和行使,要想达到提高效率、提高效益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以至于最终效率、效益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资金被大量挪用、效率大大下降的问题,仅北京铁路局一家,就违规使用四五亿资金修建高档会所。

  铁路改革举步维艰,改革方案不是推不下去,就是胎死腹中,病根在哪儿呢?答案很简单——垄断。

  都说铁道部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也都说铁路是垄断性最强、垄断根基最坚实的一个行业。从行业管理到运营,从产权所有到调度权高度集中,再从财务管理到人事任免,铁道部几乎垄断了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的全部权力。不然,刘志军的“铁腕”不会那么硬,铁道部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的权力也不会那么大。

  专家说得好,“改革就是过日子,日子过不下去了才会改。”也许,将这句话用在铁路部门身上,可能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巨额的负债、频繁的事故、连续不断的负面新闻,确实到了令铁道部过不下去日子的地步了。继而,让铁道部再次想到了改革。假如10年前的那次改革能够开明一点、开通一些,哪怕大度一些,很多矛盾和问题可能早就得到解决或缓解了,也就不要背负几万亿的负债来改革了。纵然铁道部现在愿意放开胆子大改一次,愿意把权力放出去一部分,巨额的负债和负面新闻,也会让铁道部的改革充满艰辛、充满矛盾和充满困难。更何况,我们还不知道铁道部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和雅量。

  眼下,社会各方都在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如何向深水区推进、如何突破垄断壁垒的问题。那么,能否首先在铁道部身上寻求突破口呢?要知道,像铁道部这样的计划经济堡垒都能攻下,都能闯出一条新路,其他方面的改革,还会有多大的难度呢?改革向深水区推进的问题,不就解决了一半了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