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谁都可能被误当作“信访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06: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郭立场

  他们依然对上访心存侥幸,把其作为自己维权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讲是和我国基层民众利益表达渠道的缺失分不开的。在普通民众看来,“信访比信法管用”,他们把上访作为化解自己解决不了问题的一根救命稻草,作为他们利益表达的主要渠道。

  9月15日,洛阳一名叫赵志斐的男子独自到北京旅游,当晚住进国家信访局附近一家小旅馆的四人间。第二天凌晨,十几个不明人士来到小旅馆,除了房间里的3个人,来京旅游的赵志斐也被误为上访者一并带走。在从京遣返洛阳途中,不明情况的赵志斐被打伤。事后官方置之不理,家人在网上为他喊冤。

  信访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见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制度化渠道,是一个被弱势群体经常性地使用的维权方式。到京旅游被误当上访者押回打伤,可见信访制度在实际的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作为社会安全阀的机制作用并没有按制度设计者的初衷运行。对于赵志斐被抓的原因,当地信访办主任杨启解释称,四路通临近国家信访局,上访者很多。赵志斐没有社会经验,跟上访者住到一间屋,才会被错抓。据洛阳一位曾参与截访的知情者称,怪只怪“他跟上访者住到一间屋”。

  不难看出,上访并不被地方政府所认可。在许多地方,上访者成了最不受政府部门欢迎的“刁民”,将上访者拒之门外,甚至威胁、抓走时有发生。事实上,弱势群体由于害怕受到打击报复,或者是考虑到博弈的成本,一般来说,更愿意采取妥协的态度。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对上访心存侥幸,把其作为自己维权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讲是和我国基层民众利益表达渠道的缺失分不开的。在普通民众看来,“信访比信法管用”,他们把上访作为化解自己解决不了问题的一根救命稻草,作为他们利益表达的主要渠道,希望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

  依照眼下地方政府的截访逻辑,任何一个与信访有牵连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信访者”而被遣返,且后果自负。值得质疑的是,当通过合法的途径去上访被抓,和上访者住在一个屋的无辜者也被打,这岂不是让公众很受伤?有些地方政府对上访问题不敢正视,滥用公权力粗暴地阻止上访,甚至“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滥用公权力制造冤假错案,造成干群关系对立,败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达尔说:“政府在做决定的时候,必须对受到这些决定约束的那些人的幸福和利益予以同等考虑。”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利益表达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使行政主体和公民能够看见一切、知道一切、判断一切并自觉从事一切,抑制公务人员的自利行为与寻租行为的发生,为确保行政权力切实服务于公共利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必须指出,政府建立的利益表达渠道,不应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批了之,而必须介入矛盾协调解决的全过程。当前,我们尤其应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用外部监督来强化这种责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