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高利贷生意兴盛背后:互相拆借行为正蔓延至全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11:47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李洋

  中小公司贷款无门,民间借贷成风,这是对金融市场过分管制的结果。

  民间贷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兴盛。这吓坏了很多人,包括政策制定者。

  资金充裕的温州人,山西人,还有鄂尔多斯人,正像中世纪的犹太人一样以钱生钱,赚取财富。这股民间互相拆借的行为正蔓延至全国,在一些地区几乎全民放贷,有人放贷的收入比每月工资还高。

  如此多的供应是因为存在大量的需求—有很多人正急用钱,情况还挺糟糕。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从珠三角、长三角,到北方的吉林,有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

  这些敏感而又脆弱的小公司成了宏观政策试错的牺牲品。先是政府以巨大信贷规模刺激经济引发了通胀,人力和原料成本的上涨对它们形成了威胁;而后政府为了抵御通胀大举实施的紧缩政策,又让它们融资更加困难。

  你一定想问一个问题:有这么多的需求存在,连民间资金都觉察到放贷的机会,为什么银行却没看到?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民营企业根本无法从大银行获得贷款,因为后者的大门几乎只对大型国企敞开。令人生叹的是,大量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而那些用不完贷款的国企却在以影子银行的形式把钱再转贷给别人,变相抬高了贷款利率。

  这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不无关系。政府的问题在于,一直回避中小企业的需求,以为控制了利率,就稳定了金融市场,这是一贯的掩耳盗铃。

  政府控制了利率,导致银行没有道理地长期享受高存贷利差。政府管制的1年期存款利率为3.5%,而市场化的银行拆借利率已经超过了8%。把钱贷给中小企业存在很多评估风险,它们也往往缺少抵押物。而高存贷利差已经可以让银行过得很舒服,国有企业是它们眼中的优质客户—因为即便国企还不起贷款,风险也总是能被规避掉。

  储户却要忍受存款负利率。对那些不想把钱放在银行贬值的人来说,把钱借出去成了一个可选择的道路。人们之所以会辞职去放贷、抵押房产凑钱去放贷,是因为他们缺乏投资渠道。

  如果全民都像炒房一样去炒民间贷款,一旦经济大环境恶化,就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资金链断裂与坏账,从而威胁经济民生。

  高利贷几乎是民间借贷不可避免要产生的一个现象,并且政府越对其进行管制,放贷双方沟通的成本就越高,从而会衍生很多中间环节,而推高借贷成本。

  国企可以用5%至8%的拆借成本从银行借贷,但依靠民间借贷的中小企业则要忍受30%至50%的高利率,这不利于它们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放开利率才是正道。

  金融实现市场化之后,需求才会得到平衡,这会逼着很多商业银行去做小企业的生意,利率也许会因此而出现短期上升,但最后会通过市场竞争进入良性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高利贷者的生存空间。

  诞生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小额信贷在亚洲及拉丁美洲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在金融市场更为开放的美国,民众和公司可从多渠道获得贷款,大银行比如富国银行也提供针对微小型企业及个人的信贷。在需求旺盛的中国,尽管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的口号提了很多年,但还是鲜有实际行动。

  只依靠小额信贷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现在,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银行其实已经有不少了,这意味着,放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

  政府与其下大力气整顿民间借贷,切断民营公司贷款的最后一条路,倒不如再次思考一下让金融利率市场化。

  作者:李洋(本刊评论员)

  联系作者请发:

  Email:liyang1@yicai.com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