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GDP独大环保永远搞不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06: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2008年,随着太湖蓝藻治理各项措施的加速,原本隶属于江苏省环保厅的太湖办获得中编办批文,升格成为省政府直属的单独部门。

   这一变化使得太湖办的职能得到加强,赋予了其在治太中对各地和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的职能,实际上是加大了考核督查的力度,其工作直接对分管省长以上领导负责。

   此外,治太中的各项工程项目,也需由太湖办牵头制定落实。

   9月26日,江苏省太湖办对外宣布,历经5年的铁腕治理,太湖江苏流域水质总体稳中趋好。太湖的富营养化状态,已由中度富营养化改善为轻度富营养化。

   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到2010年末,太湖连续三年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两个确保”的治太目标,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在这一时间节点上,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朱铁军认为,江苏太湖治理在5年中已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省长负责下的治理制度设计也日趋完善。

   但太湖治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诸多治太工程的推进面临资金的短缺。

   追求GDP是环保最大难题

   《21世纪》:目前各界对环保的意识非常高,对环境反映仍是群众呼声最高的一个领域,这对环保工作是怎样的影响?

   朱铁军:我认为,群众维权意识增强也反过来促进了政府重视,这个是群众的功劳,不可否认。

   可以这样说,现在除了保持经济发展外,省级层面最关注的话题就是环保。但是,现行体制下强调GDP指挥现象仍无法消除,环保工作也面临难题。

   这种情况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要通过具体问题来体现,遇到一些具体事情到底孰重孰轻?

   比如说江苏沿海大开发的建设,每一个地方都希望项目发生在我的一亩三分地上,在我的任期内,要对上级有所交待,让GDP保持增长仍是最主要的政绩。

   沿海开发中,江苏的自然环境是滩涂浅水为主,与国外不同,但现在很多地方做法仍在学国外那种深海式的模式搞开发。有的地方排污用很长的管道深入大海中,就与渔民的利益产生了冲突。

   我反复谈一个观点,就是“先发展后治污”的思路是不能成立的。虽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希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有协调,但真正要做到谈何容易啊!现行体制下GDP一枝独大,环保永远搞不好。

   治太遭遇资金瓶颈

   《21世纪》:5年下来,太湖治理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现在看来治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朱铁军:目前对太湖的治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认为到了一个相持阶段,即总体上平稳下来了,局部环境改善了,“污染恶化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是,真正自然生态的改善是大自然自己的修复,这还没有完全到来。

   虽然治理已有5年,但太湖周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仍然超过了环境容量,我们主要仍靠污染治理设施来消化这部分总量。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最核心的问题仍是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没有转变。在经济运行顺畅的时候上下喊得比较响做得也比较多,但一碰到金融危机引起经济下行时,结构调整往往不到位,治理脚步有放慢的趋势。

   第二,太湖地区企业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标准、加强管理。太湖周边企业总量很多,要有根本性的搬迁谈何容易,这其中很多企业涉及到地方税收以及人员就业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标准来逐步进行。

   第三,中央部委近些年在太湖治理中投入了好几个亿就基础性课题进行研究,但很多问题仍没有说清楚,比如蓝藻爆发的规律,比如是否清淤等争论了很多年都没有最终定论。

   第四,在投入上有待加强。现在太湖治理最大的难题仍是投入不足,尽管2007年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资500多亿。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给予的资金不多,主要是省、市、县三级政府和企业本身运作的,其中省财政投入75亿元左右。政府经费投入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投融资平台,但从去年开始中央对融资平台控制得很严,影响了资金的投入。

   比如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建设等,这个成本往往超过污水处理厂本身建设,太湖周边涉及的市、县多,自然村也多,关键是没有更多的管道把大量居民以及企业污水接到污水处理厂来,尽管2007年以来太湖治理中修建的主管道已达2万多公里,但覆盖率仍有待提高。

   再如太湖湖底淤泥的清淤工作,每立方要花二十几块钱,但是从湖底抽上来以后要干化以及里面的水要集中再回到湖里去,这个干化要花30块钱,现在几十亿下去才抽了3000多万方,随着清淤深度和距离的拉长,成本会越来越大,这个投入在“十二五”期间还要继续深入。而如果不大规模利用政府融资平台,这一工作进展放缓是必然。

   现在,中央对政府融资平台收紧,已对太湖治理项目的推进产生了影响,我们现在项目的完工率达到了65.6%,提前完成了国家既定的任务,但剩下来的项目能否全力推进,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

   《21世纪》:针对投融资平台紧缩,你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朱铁军:一是加强对政府投入尤其是省级财政投入的管理,千万不能出现搞大拆大建形象工程问题,二是确保各级财政继续保持这样的投入力度。

   治太中的大部分资金主要仍由地方政府去自筹,剩下来需要靠市场融资。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搞排污权的交易,解决资金不足是重要原因。

   《21世纪》:但问题是,排污权交易中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

   朱铁军:前几年毕竟是试点,所以观望者较多。

   这项工作主要由省环保厅在抓,但从我了解的情况看,排放污染物相对多的传统产业用得并不多,更多的仍是新兴产业,因为污染物本来就不大,花钱不多,但新上项目是要购买的,这毫无疑问。

   最近,江苏出台了水污染排放许可管理办法,就其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解决了不少试点中的问题。比如江苏在全国率先搞的上下游污染补偿机制,2010年省财政就集中了7000多万,相对以前总量提升很快,这意味着开始普及了。

   治太下一步:回归农业

   《21世纪》:环保领域所谓的“一票否决”机制,但执行起来给人感觉雷声大雨点小,你怎么看?

   朱铁军:我只能说这在基层是有的。当然,你也知道地方政府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一票否决”的机制太多,如果动不动就否决地方也就没法办事了。

   《21世纪》:转型升级的旗号下,政府引导部分企业的搬迁有争议。接下来对太湖周边的产业发展会是怎样的引导?

   朱铁军:随着国家长三角开发,对太湖周围重新的定位需要存储一些土地资源,比如现在环太湖周边发展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而且是生态旅游的。

   环境的使用不是无偿的。现在的情况是,苏南环太湖地区很多地方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其就业人口大量来自外地,工资也被带回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工难,所以这个模式必须要变。

   温家宝总理2009年考察时曾说,太湖治理根本途径在于结构的调整。如果环太湖区域仍是那么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那么太湖治理永远搞不好。

   环太湖周边下一步的发展定调在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从历史上看这一区域是农业为主,我们要恢复。

   《21世纪》:太湖治理策略中,“引江济太”是为一个重要手段,但来自上游的长江水本身污染就很严重,不同的两个水系之间的水体互换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批判的。

   朱铁军:这个专家有不同的意见,没人能说清楚。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太湖的水质比不上长江水,所以要让水流动起来,包括在太湖的上游搞引水工程,主要目的仍是让太湖的水转起来。不能因为有争议我们的工作就此罢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