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银行成为民间借贷“二传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8 07:40 来源: 金融时报周萃
记者周萃日前有消息称,9月份前1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而四大银行同期贷款增量仅870亿元左右,银行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愈演愈烈的民间融资,可能成为储蓄分流的主要去向。财经评论员叶檀也表示,从掌握的数据和一些案例来看,确实有相当多的资金流向民间金融市场,以及从民间金融市场流向高利贷企业,流向投融资公司。
和这些数据遥相呼应的是当前频频爆出的老板“出走事件”以及非法集资大案。
今年6月,温州一家电器合金实业公司股东之一因涉及约千万元民间借贷“出走”,乐清某电子公司老板叶某因无力偿还7000万元巨债“出走”;7月,温州龙湾巨邦鞋业老板因涉及约1亿元担保资金“出走”;8月,温州鹿城区某鞋材企业停工,传老板因欠巨款“出走”,温州部落之神鞋业老板“出走”;9月,温州奥米流体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老板“出走”,温州眼镜行业龙头老大信泰集团,传其董事长胡福林可能已经“出走”。
日前,由于中行内蒙古分行行长妻子被绑,又使一起涉及数家银行、历经数年的非法集资案浮出水面。
以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说明疯狂的民间借贷背后可能有银行资本的“变相参与”。
商业银行股改以来,通过一系列流程改造和制度设计加强了风险防控,银行资本是怎样绕过一道道设计严密的“风险墙”,进入民间借贷的?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较为常见的是银行工作人员与借贷企业内外勾结,明知借款企业不办实业,把信贷资金拿去放高利贷,但依旧发放贷款。也有一些情况属于银行对企业风险甄别能力不足或难以甄别。比如,目前银监会规定项目贷款应采取“受托支付”方式,但借款公司与受托支付方勾结,甚至与受托支付方的更下游环节勾结,提供虚假进货合同等假票据,合谋从银行骗取信贷资金。另外还存在一些情况,“受托支付”目前的走款率要求为80%,还存在相当一部分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银行一旦放贷以后很难监控到资金的流向,企业只要还本付息正常不会引起银行注意。
“民间融资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民间融资没有融到实体中去,都在实体经济外打转。”一位专家如是说。
当过高的融资成本在加大企业经营压力的同时,也在加速着企业、资金从实体经济的抽逃速度。如果“放高利贷”的利润超过实体经济利润3倍以上,谁还愿意做实体经济?据人行温州分行统计,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生产经营的仅占35%。疯狂的民间借贷催生出经济泡沫,“温州跑路事件”就是泡沫吹大后被戳穿的标志性事件。戳穿的“高利贷泡沫”很可能有银行资金牵连其中。
当前频繁爆发的老板“出走事件”以及非法集资大案对银行风险防范敲响了警钟。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资深分析师付兵涛认为,商业银行须加强自律和自我约束,建立银行与民间借贷之间的有效隔离。
如何建立与民间借贷之间的有效隔离?当前看来主要还是要理顺人的问题。作为银行的三大风险之首,操作风险是全球金融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早在2005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曾总结过案件问题的三个“80%”:一是一把手的职务犯罪占到80%,二是基层犯罪占到80%,三是内外勾结占到80%。2011年,银监会将“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深入推进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作为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刘明康在7月份的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也要求,银行要“继续保持对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
记者在河北、湖南、甘肃等地采访时,当地银行基层工作人员也坦言,银行股改以来,风控体系和制度建设已经相当完备,当前最容易出问题的还是“人”的问题,只要前后台管理人员能够尽责履责,信贷风险基本都能及时发现并管控,目前最难处理的问题是“家贼难防”。从近期情况看,一些大量要案中,银行内部人员涉案现象较多。即使是外部的案件,也都是和内部员工违规、管理疏漏、风险甄别能力不足有关。找准病因方能对症下药,面对火爆的民间借贷,银行需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建立与民间借贷之间的有效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