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报里的“时代精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30 01: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孙行之
广告招贴画于上世纪初在上海兴起,几乎与欧洲同步。1890年之后近半个世纪,尤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兴盛时期,这些风靡上海的广告海报中流露的时代精神与审美趣味,已经根植于这座城市的精神深处,渗透于生活的细枝末节。
如今,老广告早已隐入历史晨雾。但其中展现的审美趣味、生活格调仍能引起共鸣。当人们需要回味过往的旖旎风貌,月份牌美人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喜欢的东西并不见得美艳漂亮、人见人爱,但是它们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转变。”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收藏家蒋奇刚反复强调,他最为看重的正是老海报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与“社会变迁”。30年连续不断地搜集,“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是他贯彻始终的目的。他觉得,即使对仅有五十年风行历史的老海报,所谓的“时代精神”仍然变化万端。
“美人图”是老广告海报最为常见的题材。蒋奇刚认为:“这是一种能够同时吸引男人与女人的题材,为人们勾勒出一幅理想生活的图景。”其次,建筑与时髦男士也会成为广告海报的主角。海报几乎展现了当时所有时髦的生活方式:游泳、高尔夫、麻将、骑自行车、跳舞。
在蒋奇刚的收藏中,有一张后半边的旗袍裙裾被扯掉一块的美人图。据他介绍,这幅作品作于上世纪30年代,是画家张乐平用来讽刺时局的画。“张乐平想表达的是:如果,上海被日本人占领了,将会发生什么?”在朱屺瞻艺术馆的讲座上,蒋奇刚讲解道。
蒋奇刚收藏的另一些海报则反映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商品的繁盛与资本主义的发达。一些跨国公司当时已经开拓了在中国的业务,他们重金宴请著名的广告画师画广告,招贴于大街小巷,也印在杂志报刊上。联合利华、黑人牙膏、雀巢,这些今天仍然常见的日用品当时就被印在了老海报上。“当年商品的繁盛、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见一斑。”蒋奇刚说。
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不断的搜罗,他已经将老上海广告人之中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收入囊中:郑曼陀、杭稚英、谢之光等。将这些作品摆放在一起,老海报不长却缤纷驳杂的历史便现于眼前。
如果说上海老海报是一个独立艺术门类,它的首创者应该是1914年至1920年之间独步上海广告界的画师郑曼陀。
郑曼陀曾是杭州一位专为死人画肖像的画师,十几年的工作中,他发明了一种独特技法,从而使老上海广告海报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门类。这种技法便是“炭精擦笔水彩画技法”。画师在作画时,用炭笔勾勒出人物造型,并初步画出明暗变化。之后,用纸或布料在纸上反复摩擦,将明暗交界线钝化,也将炭笔的笔触擦得更加模糊。在此基础上,用油画的方式为画作着色。这样画出来的人物既有一种朦胧光鲜的美感,又具有立体感。
杭稚英是另一位举足轻重的广告画师。他通过一番琢磨,习得了郑曼陀的独门技法,还改进了郑氏画面灰暗的短处,使得颜色变得更为鲜亮。此外,他召集自己的弟子成立了“稚英画室”,才有集体协同合作、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绘制广告画更成为广告画行业的一大创举。
为了让所推销的商品激起人们的好感,“抓人眼球”是绘制广告的画师竭尽所能要做到的。也为了迎合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画面又显现了超乎寻常的唯美与时髦。于是,广告海报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了时尚的风向标。当时的人们也会依照广告画捕捉上海的潮流趋势,而今天,老广告海报又成了对当时上海的时尚生活方式最为直观的显现。摄影记者/任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