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乔布斯所改变的当代艺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9 04:22 来源: 信息时报
在乔布斯辞去苹果首席执行官职位之后不久,美国苹果公司5日宣布史蒂夫·乔布斯已去世。享年56岁。苹果公司官方网站首页目前已换成乔布斯大幅照片,以及“1955-2011”字样。网站发布的消息说:“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不可思议之人。”
苹果董事会发表声明,沉痛宣布并悼念乔布斯。董事会的声明称,史蒂夫的才华、激情和精力是无尽创新的来源,丰富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因他无限美好。
苹果乔布斯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改变我们生活的产品,例如iMac、iPhone、iPod和iPad。
在过去的几年中,艺术界也在许多方面受到乔布斯的创新的影响,有的明显,有的隐晦,既有技术层面(创作方式)或者说媒体层面(创作及展览方式)的改变,也有对世界思考角度的改变,甚至苹果系列产品本身,也成为当代艺术表达的一个符号。ARTINFO中国曾简要总结了视觉艺术在乔布斯的产品面前发生了哪些改变,其实,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他还意味着更多。
艺术展示平台
iPad已经迅速成为艺博会上艺术品交易商展示货品的首选工具,像ArtBinder这样的艺术商务工具已经开始盈利。如今一个博物馆要是在苹果的应用商店里不放一个博物馆应用,会显得很不体面(虽然对这类应用的设计和用途还存在一些争议),像佩斯和高古轩这样的西方画廊已经发布了自己的iPad应用,向客户展示作品。还有一些商家也加入了这股风潮,意大利的Scala国际集团去年发布了一个名为Carravaggio Mania的应用,纪念这位反改革派艺术家逝世400周年。
《顶层》杂志执行主编、“TAAC顶层艺术评估中心”负责人胡湖注意到苹果产品应用对艺术圈的渗透:“如果有心观察微博(http://weibo.com)上的艺术圈用户,会发现大部分手机发出的微博都来自iPhone客户端,在画展、拍卖等活动现场,拿着iPhone拍照或埋头摆弄的人越来越多。”他举例说:“5月我在采访天衡拍卖副总华雨舟先生时,他在iPhone上给我展示了他们这次征集到的吴冠中和罗中立的精品作图片,天衡的图录还要在一个多月后才出来。在微博上,亦安画廊的张明放先生日复一日的分享着他用iPhone拍照和加工过的摄影作品,水平日益见长,而张晓刚则直接用iPhone涂鸦并发布到网络。”
数字作品媒体
因为出色的图像展示功能,iPad在艺术圈内也备受青睐,成为众多艺术家、画廊、经纪人的“基本配置”。今年4月,艺术仓库网在北京举办了12名艺术家iPad数字作品集的发布仪式,这些艺术家包括陈文波、郭伟、郭晋、何森、杨冕等人,他们在当代艺术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也是近年来市场中最活跃和备受关注的一部分艺术家。虽然这种创作方式和它引发的关于艺术品“原作”和“复制品”、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等的争议不断,但这无疑是一场新的艺术革命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试图开发一些艺术性的iPhone应用,甚至有一个应用是怂恿你挑战手机极限的,通过一个评分系统来评估你的手机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可以不摔坏!有一些艺术家把iPhone应用当做一种自成一体的媒材,一种叙事的平台(例如Andreas Muller和Nanika的“For All Seasons”),发声装置(Zach Gage的SynthPond),或抽象的色彩对战(Rozendaal的Finger Battle)。
音频
iPod被认为是将苹果从二流精品店变成统治世界的时尚尖端品牌的伟大发明,如今它已经迅速成为博物馆的必备物件,用于发布音频内容。这个设备同时还提出了podcast的概念,艺术界的幻术师们开始用他们自己的非官方博物馆音频指南来颠覆传统的博物馆导游体验,例如David Gilbert的Art Mob实验通过iPod的“MoMA重混”让用户从性爱的角度欣赏杰克逊·波洛克等人的作品。
绘画
iPad的触感对艺术家也充满诱惑力的——艺术界最著名的苹果布道师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已经踏上了这趟时髦的列车(他从2008年开始就用iPhone创作了),用Brushes这个应用画了许多色彩丰富的作品。去年巴黎贝尔热-圣洛朗基金会展出了他用iPad和iPhone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展览现场,传统的布面绘画及画框被几十部iPone和iPad所取代了——iPad就是画框、显示屏上的图片就是作品。
今年已经73岁的霍克尼是一名全球知名的艺术家,他一直勇于尝试新技术。20年前他就开始试着用电脑作画。iPhone和iPad已经取代了霍克尼以前总是随身的素描本,他现在几乎随时随地都带着他的这两件宝贝,无论是开车外出还是上床就寝时。他用手指在屏幕上作画,有时候他过于投入,以致在作完画时忍不住要去擦自己的手指,以为上面沾上了颜料。霍克尼也非常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传播的便捷性,他喜欢快速地跟朋友、同事们分享和交流他的最新创作。“早上6点画一张日出的画,7点就可以把它发给别人。”虽然这种创作方式和它引发的关于艺术品“原作”和“复制品”、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等的争议不断,霍克尼仍然坚信这会是一场新的艺术革命的开端。
还有一位艺术家用iPad创作了一张《纽约客》封面,他就是Jorge Colombo。他对《纽约时报》说,iPad甚至对传统绘画技法都是适用的,因为它提供了“一整套通常没办法放在口袋里的工具”。
雕塑、装置、虚拟雕塑
苹果对设计的关注成就了一系列诱人的产品,给艺术家带来了灵感。这其中包括俄罗斯双人组Electroboutique的邪恶作品“3G国际”——这件向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致敬的作品是用一只巨大的蛇形iPhone雕刻而成的,还有Erik Isaac和Michael Tompert等人通过砸摔或破坏苹果产品制作的作品。还有一些东西我不知道应该划分到时尚奢侈品还是当代艺术的范畴,比如说奢侈品牌Stuart Hughes推出的售价18.9万美元的黄金钻石iPad保护套。
随着扩增实景技术的发展,iPhone还掀起了一股虚拟雕塑的热潮。把iPhone作为画框,可以把数码艺术融入到现实当中去。
电影
由于其风格鲜明的设计以及与硬件完美整合的媒体软件,Mac一直是创意人士的首选电脑。而Mac的一整套剪辑系统早就了一个全新的录像艺术门类。想想目前正因为MoMA PS1和迈阿密MOCA两个展览而备受赞誉的莱恩·特里卡丁(Ryan Trecartin)就知道了。《纽约时报》评论员Roberta Smith在一篇激情澎湃的展评中说,特里卡丁的密集、恐慌、过载的风格可以说全都要拜iMovie所赐,经常要使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滤镜和特效,以达到更好(或者相反)的效果。
当然,乔布斯还培养了Pixar,在公司被迪士尼收购后的二十年里一直在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如今这家动画制作公司已经在业内有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触及到了建筑业(一家美国建筑公司围绕着Pixar的热卖片《飞屋环游记》进行了项目推广)。
摄影
iPhone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业余iPhotography布道师”群体,以旧金山的Doctor Popular(即Brian Roberts)为代表,他率领一众iPhone摄影师展开了探索,把作品发表在Instagram网站上。甚至曾随美军进入阿富汗战场的战地摄影师Teru Kuwayama也开始使用像Hipstamatic这样的应用给新闻报道添加一种古旧效果。“我现在以iPhone为首选拍摄器材,我觉得这是摄影领域的一次巨大转型,”Instagram创始人凯文·希斯特龙(Kevin Systrom)说。“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已经日趋完善,便利性的代价显得没那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