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话语权旁落 基金业整体尴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1 16:20 来源: 《新财经》

  文/特约记者 施静

  基金行业都越来越难掩饰自己面临的尴尬:连续三年以来,整个基金行业的净值规模不断下降,但与此同时,阳光私募、券商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资产管理行业的其它类产品的总规模却飞速发展。公募基金作为资产管理行业领军者的光环正在褪去。

  不仅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在整个股票市场,随着产业资本、PE等机构的不断介入,公募基金的盈利空间和能力都在逐渐下滑,这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对整个基金行业的信心。与此同时,人员流失正在考验着各行业的未来,翻开新发基金名单,或者老基金经理“一带三”,或者入行两三年就独自掌管数十亿资产已屡见不鲜。

  基金行业已陷入了“话语权降低——博弈失利——业绩不及对手——投资者流失——人员流失——规模减少——话语权继续降低”这样一个循环的怪圈中。

  话语权旁落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止9月24日,整个基金行业的资产管理净值为23716.20亿元,较去年年末的24972.49亿元缩水了1258亿元。这一份无法令人满意的成绩已是各个基金公司想尽办法的结果。为了维持资产管理规模,各个基金公司拼命发行新基金,采取了不断设计创新产品、支付更多的银行尾随等各种措施。Wind数据显示,截止9月24日,已发行163只基金产品,已经超出去年全年的154只。与之相对,完成的募集金额仅为2107.10亿元,平均募集规模仅为14.33亿元,这是基金行业自成立以来最低的平均首募规模。

  2009年A股IPO重启和创业板设立以来,整个A股市场以较快的速度不断扩容,2005年股改完成后的限售股也纷纷解禁,整个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而随着基金产品的创新,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在行业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基金行业投向A股市场的资金逐渐减少。银河基金研究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沪深A股流通市值合计20.086万亿元,按照资产净值口径计算,股票方向基金(不含QDII)资产净值为19427.05亿元,以国内A股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为9.67%。

  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底,这一数据分别为28.83%、14.75%和10.93%。不难看出,目前基金对A股市场的话语权不到2008年的1/3。

  机构博弈时代

  与基金的整体规模不断下滑,在A股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相比,券商、社保、保险、产业资本等机构的实力却在不断的壮大中。如果说在此之前,散户是基金在A股市场博弈中的主要对手的话,现在基金面临的主要对手除了散户、游资、阳光私募等之前市场中的力量外,还加上了上述的各类机构。

  其中,产业资本的介入,使得A股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这样一个描述目前A股市场各类型资金实力的公式为很多业内人士认可:国资持股>民间产业资本>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国内基金。

  这其中,包括各种PE在内的民间产业资本的崛起,对基金行业的投资引起的

  变化最为显著。明星私募基金经理孙建冬曾表示,国内证券市场将逐渐呈现出这样的状态:产业资本(尤其是大小非)将取代金融资本(尤其是公募基金),成为股票价格与估值的决定力量。

  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上市公司中的大小非持有的份额往往超过所有基金的总和,这些股权的减持增持,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具有决定力量。比较明显的迹象是,目前A股市场中达大小股东增持和减持的情况较以往明显增加,且每次增持减持均会给当事公司的股价带来一定的波动。与之相比,由于不同的基金公司有不同的投资标的,单个基金公司对某家上市公司的持股变动的影响力有限,基金公布季报前后对某股票的增持和减持情况在数年前对该股票影响很大,但现在的影响明显减小。

  由于大股东本身就是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他们在二级市场的增持和减持往往更加有效,一般能获得较高盈利。

  除了二级市场之外,产业资本和PE资本对新股发行一级市场定价的控制,也缩小了公募基金在新股中盈利的空间。

  王亚伟曾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会议中指出,在目前的新股定价市场中,实际上是一个卖方的市场,买方是处于一个完全的弱势地位。理论上的自由博弈,在现实中根本运转不起来。这一观点获得了很多基金经理的认同。“新股上市时的发行价格决定了之后的上涨空间往往有限。肉已经被PE、上市公司股东给吃了,上市后留给基金的只有一些汤了。”一位基金经理指出。

  影响盈利能力

  产业资本面对二级市场中的金融机构已经具有了先天优势。而基金在政策、仓位、决策流程中的一些规定又使得它的投资远不如券商、阳光私募等机构灵活。譬如,基金要受到仓位的限制,单只股票投资上限等契约的限制。在基金公司中,投资决策需要经过股票研究部、投资部和交易部等多个部门,包括经历“研究员出报告推荐—加入股票池—基金经理决定购买—交易员下单”这一系列流程,影响了基金的灵活性。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基金的盈利能力,尤其是阶段性表现,公募基金的收益往往不及其它产品。譬如,在2010年,大部分公募基金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一些阳光私募、券商理财产品的表现远好于公募基金。当年业绩最好的公募基金收益率为37.76%,但业绩最好的阳光私募收益率却达到了92.66%,是前者的2.45倍。不仅如此,在私募中,多只产品的收益率超过40%。

  阳光私募在持有人资金等方面有颇高的门槛,真正买到这样优异产品的人数量极少。但由于这两个市场的数据公开程度均很高,经由媒体报道后,这样对比强烈的成绩单却会使投资者质疑公募基金的盈利能力。

  除了阳光私募外,PE、银行理财产品等针对不同市场的投资品阶段性的收益率也高于基金。尤其是在今年这样的行情中,股市、债市均表现低迷,无论股票型基金还是债券型基金,绝大多数都是呈现负收益的状况。但一些以融资为目的的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承诺的利率却在3%以上,甚至超过10%。

  小鬼当家

  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可选择的种类不断增加,大量原本投资公募基金的客户转而购买其它投资品。而公募业的知名基金经理也纷纷改投他处。如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在一年多的时间遭遇了两次投资总监离职风波,业内第一人王亚伟也屡报“离职”传闻,不久前,华安基金的董事长俞妙根已被证实转投私募。

  “大佬”退隐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年轻的、分析师出身的从业者开始成为基金经理甚至独挑大梁,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没做过基金助理、没真正经历过一次完整的牛熊市考验,从业资格证上的准发日期停留在5年前……这些与动辄浸淫资本市场小半生的前辈们实在无可比性。既然基金的主动投资能力遭到质疑,基民似乎可转向被动投资,然而,今年以来,只有挂钩贵金属的基金表现尚可,经验不足的基金经理只能拿所谓被市场行情拖累的名义解释可怜的业绩。

  以汇添富基金旗下两支指数基金为例,汇添富上证综指基金和新发的汇添富深证300ETF,由同一个基金经理管理,常态下,这应是该基金经理业绩优秀之后公司对其委以重任的表现,然而,这两支被动投资的基金业绩均不佳。据好买基金的分析,两只基金在其管理期间分别跑输标地的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不仅如此,更落后于同类基金的同期业绩。数据显示,汇添富上证综指基金2010年以来,收益为-16.04%,低于同类基金平均的-14.77%,新成立的深证300ETF还未出封闭期,就在成立后的一周时间里亏掉了近0.1%。基金持有人已经深感“经验丰富的宣传不可信,因为很可能是负面经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