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融资难题求解 仍需多方合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06: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跑路”美国整整20天后,温州眼镜行业“龙头老大”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在本周一下午重返温州地界;而始于今春并于今夏愈演愈烈的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跑路潮”,至此也出现了延缓“奔涌”的迹象。

  对于胡福林而言,寻到恰当方式将信泰的有限生机转为“复活”的现实,无疑是其结束短暂“跑路”生涯的前提;而对于近来亲眼目睹“跑路潮”涌起的金融市场决策层而言,在中小企业成本压力骤增的背景下尽快助其摆脱融资困境,才是切实终止“跑路”异状,杜绝更多“张福林”、“李福林”出现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少、直接融资渠道狭窄以及自有资金缺乏等困境早在本世纪之初就已有所显现,而政府也已针对此出台了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在内的相应解决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一再凸显,一方面反映了解决融资难题任务的艰巨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金融机构以及潜在债权人与债务人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的“意识欠缺”。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负面效应仍将继续存在的客观事实,正在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加快转型。这一转型阶段,加之我国经济连续数十年保持的较高速发展,让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快速增加,企业融资需求也因此格外旺盛。然而,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本身似乎对此趋势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动态应对机制,不得不在矛盾集中爆发时手忙脚乱地“亡羊补牢”。

  其次,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其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及全方位发展而愈发显著。但是,金融机构和市场投资者仍对其“中小企业”的“名分”颇为介意——在一定程度上,“中小企业”依旧被视为高歇业率、缺少抵押和担保、企业内部管理及财务制度不健全的代名词。换言之,我国中小企业客观上处在快速发展、融资需求旺盛且融资利用经验和制度保障已有所完善的阶段时,其融资渠道却因潜在债权人意识上的落伍而遭遇阻塞。

  当然,作为融资环节中潜在债务人的中小企业也需要提升自身评估、规避融资风险的意识。以信泰集团为例,一个眼镜生产商却连续涉足光伏产业和房地产业,导致一个年产值2.7亿元的集团欠债规模却高达15亿至20亿元,这不能不说是信泰盲目寻求依靠规模扩张来寻求资方承认、进而获得更多融资空间所导致的恶果。从这个角度来讲,金融决策层的失察、潜在债权人的过虑,会对作为融资主体的企业规避风险的选择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在企业融资环节内部形成意识上的“恶性循环”。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道路依然漫长,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包括信泰集团胡福林在内的温州老板集体“跑路”提醒我们,与纸面上的审题、解题、答题不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将金融决策层、潜在债权人和债务人自身意识提升到更高层次,并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完成相互间的对接,才会让中小企业逐步摆脱“融资难”。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