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敬老院多了还是少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3 04:25 来源: 深圳商报昨天,本报刊发了《四层敬老院只住五个老人》的报道:坪山街道坑梓敬老院共有48张床位,设施齐全,却只有5名老人入住。资源如此闲置,难道是深圳的敬老院太多了吗?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有着特殊的人口结构,“老”起来并不会像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样“一起慢慢变老”,而会在某一个时间拐点之后加速变老。如今这个时间拐点已经来临,从2010年开始,深圳每年退休人员将逐年大幅增加。据深圳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有15.4万,占户籍人口的6.1%,常住老人约有42万,占常住人口的4.1%。专家预测,到2015年深圳市老年人口将达到48万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65万人。另一方面,截至去年6月的数据,全市仅有养老机构29家,床位3500张左右,基本是40个老人在“争”一个养老床位。可见,深圳的养老问题很艰巨,深圳的敬老院太少了。
坑梓敬老院闲置,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辖区内1000多名户籍老人不愿意入住;二是受政策限制,街道敬老院暂时只能接收辖区户籍老人。坑梓现象并非偶然。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相对于市区公办养老机构的火爆,街道一级的养老机构普遍冷清,很多入住率只有一半左右,多的也就2/3。原因就在于,街道敬老院没有政府固定的财政拨款,由街道财政补贴,少住人就少补贴,从这个角度看,敬老院的闲置不是浪费反而是“节约”了。因此,杭梓敬老院的闲置,反映的其实是深圳在应对养老问题上的失当:一是对传统居家养老观念认识不足,二是公共资源的配置失衡。各级政府“守土有责”,辖区概念、户籍限制必然应运而生,资源闲置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解决养老问题一定要走市场化道路,要靠全社会的参与。因为市场最尊重人们的需求,市场能探索出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的需要。市场也不会以户籍概念来挑剔消费者,并且一定会寻求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可以设想,假如坑梓敬老院是社会机构,它未必会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建大楼上,也不会让床位闲置如此之久。
养老事业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都很注重发动社会共同承担养老重任,养老方式因此得到极大丰富,养老成本也相应下降,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比如,日本一家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合,提供比较优惠的条件,让都市退休老人回到农村务农。退休老人能够自食其力,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因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如,美国有专门的老年公寓,只租给55岁以上的老年人,环境安静,还能结交新的老年朋友。入住后,老人可以将面积更大、地段更好的自住房屋出租,来支付老年公寓的租金,因此养老更加无忧。
其实,深圳也意识到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大势所趋。早在2006年,深圳就提出要制定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优惠政策,推动各区、街道养老机构民营化。深圳早在2006年起在全市全面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然而时至今日,深圳的养老机构中仍以公办为主,民营机构不过寥寥数家。
养老,是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产业。早一天产业化,就能早一天消解社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