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0亿元增加值是如何实现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3 06:3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早在2010年初,一些权威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就曾表示,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预测,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520亿元,整个产业实现增加值还将高于这一数字。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自诞生之日起,就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2004年至2008年间,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2009年已达8400亿元。按照这样的趋势,2010年产业增加值破万亿元确实在预料之中。我国文化产业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
一个产业能够迅速成长,必有独特之处。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低碳、绿色、可持续等特点是广受青睐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产业的潜力要想迅速转化为实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也都需要决策部门积极主动地进行规划和培育,对产业发展因势利导、保驾护航。回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三项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2000年,中央文件中首次出现文化产业概念;2003年,国家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9年,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每一项决策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扫除了阶段性障碍,开辟出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可以说,没有这三项决策,就不会有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不会有今天11520亿元增加值的取得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有力贡献。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尽管文化产业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在2000年,但对文化是否具有经济属性的思考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展开。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系列文化领域的经济现象悄然出现。例如原本属于单位的歌舞厅、电影院开始对外卖票,沿海地区一些宾馆开设了音乐茶座进行有偿演出等。针对这些现象,1987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认可营业性舞会等文化娱乐经营活动。1989年,文化部正式设立了市场管理局,开始在实践中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
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一样,一经释放很快就推动市场步入繁荣。上世纪80年代,图书出版、演艺娱乐等行业都曾经历供不应求的阶段。但是,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市场渐趋饱和,人们的文化需求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升出现细分化。文化生产者却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对市场的变化缺乏灵活应对手段,很快处于被动局面。
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认可文化的经济属性、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多更丰富文化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首次将文化产业写进党中央的文件中。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在长期以事业办文化的背景下,以上概念的明确意义重大。它不仅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在文化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广阔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马常艳)
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既然要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就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产业追求的是规模经济,不仅要求有相当的体量,而且要求产业内部与其他产业之间形成合理的结构,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为此,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说“再次”是因为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曾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领域推进。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改革之所以意义特别重大,是因为它在合适的历史时机、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一方面,此前对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区分、对文化经济现象的管理探索等,使这一轮改革有了理论和实践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被证明既有前瞻性又十分务实的原则宗旨:明确定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以人为本、政策保障,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会议,确定北京等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通过不断总结试点经验教训、完善配套措施,改革逐步由点到面全面展开,于2012年前基本完成中央已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截至目前,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机构的转企改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加快进度。与此同时,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改革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把各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深度与广度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数据相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内在一致。凡是改革动手早的,产业发展都领先一步;凡是真抓真改的,产业发展都更有活力。近年来,文化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是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最好检验。与传统文化行业相比,新业态在发展中更需要解放思想、加大扶持力度。文化新业态的兴盛,充分表明通过不断深化的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内部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已经步入良性循环。
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以2009年8月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标志,发展文化产业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也进一步明确。2010年2月,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则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与政策导向相呼应,致力于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措施不断推出。金融和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加快国有电影院线建设等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有关部门还完善了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一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在政策导向和措施保障的吸引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社会资源也投入文化产业,整个产业的发展面貌为之一新。
在一些发展较好的省区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强势力量。
以广东省为例,近几年正处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关口上,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体现得更为明显。首先,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33.39亿元,对地区GDP的贡献达到5.6%。其次,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优势。依托先进的科技水平、制造业优势和发达的营销网络等,广东文化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形成了集群优势,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十分突出。
历经10年,从概念提出到全年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元,这是我国文化产业最直观的发展史。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10年,11520亿元增加值的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达2.75%。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尚处在成长期,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处境出发,应当更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战略高度认识和部署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末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