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01: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通观今年的钢琴大师班,雅布隆斯卡娅和科迪几乎代表了钢琴演绎的两个极端,却同样堪当大师的名号。前者建立在细腻而敏锐的心灵之上,后者则依赖强大的底蕴与广博的视野
毕禕
在今天,什么样的钢琴家才能被称为大师?
显然,答案并不简单。并不是名目繁多的大师班里,给学生建议与演示的,都可以获得大师名头。也不是各大比赛中,坐在幽暗灯光里悄悄打分便可以换得大师的名头。
在欧洲历史上,“大师”曾是一个具有明确所指的头衔,获得这个头衔需要行业协会认可。获得“大师”证书以后,意味着此人可以合法地招收学徒工。这是手艺人赖以生存和传承技艺的必经之路。随着行业协会被自由市场逐渐替代,以及现代评论在媒体生根发芽,“大师”已不再是明确的职业称谓,而成了一个颇具奉承意味的词汇。
不过,向来保守的音乐评论界,对这个虚无的名头实际上还保留着苛刻的标准,或许想要从中找回古代行业协会的良好感觉。总的来说,只有具备以下这样几项条件的人,才有机会被称为钢琴大师。
首先便是要有名门正派的出身。讲究门派传承的“坏习惯”实际上是从李斯特这个历史上第一代“钢琴大师”开始的。当初他的音乐会营销策略里就特别强调他师从车尔尼(贝多芬的学生),并且还得到贝多芬本人面授技艺。这一招在贝多芬崇拜盛行的年代里非常奏效:既然不能目睹贝多芬的表演,那就目睹一下他的嫡传弟子有怎样的技能。
实际上,这种奇特的心理直到今天依然在作祟。当提到某一位钢琴家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翻阅他(她)的资料,从中寻找师承关系。好比今年光临上海国际钢琴大师班的阿里克谢·柳比莫夫,曾师从瑙莫夫和聂高兹,而这两位都是亚历山大·米哈洛夫斯基的弟子。米哈洛夫斯基则先后拜在莫谢莱斯、莱内克与陶希格的门下。这张“家谱”再往上追溯,就很容易联系上李斯特、车尔尼和贝多芬了。
其次,一个钢琴大师要有惊人的比赛成绩。如果全然没有奖杯光芒的帮助,音乐家想要出人头地非常困难,这也可以看作如今全世界钢琴大赛遍地开花的原因之一。既然一线大奖数量有限,不如多设立几项比赛,大家都有机会。
此外,还有音乐会和唱片数量、学生成绩等等硬性指标。
但真正严肃的评论家一定不会局限在这样的指标之上。有时候,忘记钢琴家的师承和他们的隐居生涯,更有利于在音乐会的现场感受真正的大师风采。
10月3日与4日,因第八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钢琴大师班而到访上海的奥克萨娜·雅布隆斯卡娅和安东·科迪,在各自的独奏音乐会上让我们见识到传奇式钢琴大师的风采。
雅布隆斯卡娅出生在苏联,她因为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朗-蒂博音乐大赛和贝多芬钢琴大赛上的优异表现获得西方邀请,却始终不被批准出国演出。1975年,她申请移民美国,并在两年后获准离境,这才开始了较为正常的钢琴家生涯。不过她主要的工作还是在朱莉娅音乐学院教学,一教就是30多年。按照今天的标准,雅布隆斯卡娅的音乐会数量太少,以至于很多人从未听说过她的大名。而她的唱片事业也起步很晚,两张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和一张李斯特改编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专辑是唯一传扬她名声的唱片媒介。
在上海的音乐会,她用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展现扎实的古典作品演绎能力。下半场则全部献给肖邦,马祖卡、夜曲和那首很难演绎的《船歌》是她精选的曲目。除此之外,还有两首李斯特改编的舒伯特歌曲以及斯卡拉蒂奏鸣曲调剂场上的气氛。
其实,从她的唱片里就可以感觉到,雅布隆斯卡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品大师。她的录音单上只有柴可夫斯基的《G大调奏鸣曲》是真正的“大曲目”,其他都是小品集锦。而且,她并不像如今主流钢琴家那样,刻意把这些小曲“打包”演奏,使之形成一个个“套装”的概念。而是充分发挥俄派钢琴演绎的精髓,在触键、呼吸和分句上做到细致入微。音乐会上,她也是这样诠释自己挑选的肖邦作品,因而取得了特别感人的效果。长达10分钟的《船歌》可谓小品中的大作品,这样的作品正好适合雅布隆斯卡娅的能力,所以,她在这部作品中充满个性的演绎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作品结尾部分,深深打动听众,堪称音乐会中令人难忘的时刻。
同雅布隆斯卡娅在细部着眼的方式极其不同的是第二天安东·科迪气势恢弘的贝多芬专场。他选择了贝多芬的《g小调幻想曲》、《热情奏鸣曲》和长达近一小时的《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作为严格德奥系统嫡传弟子的安东·科迪已经连续多年参加上海的钢琴大师班,他也带过不同类型的曲目。可是这里的内外行听众一致对他的贝多芬表示了极大热情。所以,今年他也把自己颇有心得的曲目再次拿来与观众分享。
科迪实际上不是那种音量庞大的钢琴家,这在他使劲敲击键盘的时候就能很清楚地体会到。与年轻一代的砸琴高手相比,他的音量简直可以被称为羸弱。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在琴键上制造波澜起伏的效果。他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弱奏、断奏和丰富的踏板变化来让音乐变得丰满,这也让许多远离舞台的观众无法获得最佳欣赏效果。若只就音乐本身谈论,科迪的演奏具有大气的特点,其音量有限,但容量足以填满庞大的空间。
《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是一部建立在非常蹩脚的主题旋律上的经典作品。贝多芬自己曾对迪亚贝利写的这个拙劣主题嗤之以鼻。然而静下心来之后,贝多芬运用自己超凡的创作和演奏技能写下了整整33个变奏,使之继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之后,成为键盘乐变奏曲库里又一座里程碑。科迪对这33段个性迥异的变奏做了极为冷静客观的处理。他并不打算强调变奏与变奏之间不同的个性,也不打算用强迫的手段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极高的意志之下。这种抽离在外的冷静演绎可能不为许多听众欣赏,却是符合所谓“无为”的哲学观念。
通观今年的钢琴大师班,雅布隆斯卡娅和科迪几乎代表了钢琴演绎的两个极端,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却同样堪当大师的名号。前者建立在细腻而敏锐的心灵之上,后者则依赖强大的底蕴与广博的视野。从大师身上,听众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无比的满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