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四季度CPI能否"去6奔5" 年内通胀形势专家看法四六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18:2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连续两个月回落的CPI数据,略微打破前期普遍悲观的与上月持平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一直存在的对货币政策放松的猜测。近期的数据是否可以成为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得以转向的依据呢?本网针对31位颇具有代表性的专家言论进行整理,使读者对未来通胀形势和政策走向进行较全面的认识。

  <<乐观阵营:CPI步入下降通道 货币政策或现松动

  

  初步统计,本文整理的31位专家言论中,近6成对未来通胀形势持乐观态度。主要观点为,年内的高点已经过去,自本月后CPI的下行趋势已经确立,四季度将“去6奔5”。不少意见显示,由于翘尾因素的逐渐稀释,货币宽松已不再是高通胀的主要推力,而是以食品价格取而代之。

  另外,乐观阵营基本对年内央行不会使用加息提准等手段达成共识。普遍指出,货币政策继续紧缩可能性甚微,但对是否会出现松动争议较大,不少专家把国务院最新出台的在金融财税方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解读为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的序曲。但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指出,这只是对小微企业及国家扶持的企业宽松,对过热的行业并可能不放松。

  吴晓求:明年CPI将在4%—5%徘徊紧缩政策维持不变

  

  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表示,9月CPI同比上涨6.1%在预期之内,未来全年CPI都将呈缓慢下降的状态,预计冬天北方天气状况不会影响未来CPI走势,吴晓求认为明年CPI将在4%—5%徘徊,货币紧缩政策将维持不变。

  刘元春:输入型通胀压力减弱货币政策或出现定向宽松

  中国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9月CPI基本预示着通胀拐点已经出现,并且未来从10月份开始通货膨胀下调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全年通胀水平预计会在5.2%左右。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效果显现、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减弱以及秋粮丰收已成定局,10-11月份,货币政策或有轻微松动,但在总体上呈观望态势。数量工具控制作用将会减弱,而在结构性方面会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包括利率结构调整会强化,并且会出台一系列定向宽松的措施。

  刘煜辉:全年CPI将缓慢回落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明显松动

  

  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表示CPI同比上涨6.1%在预期之内,未来全年CPI都将呈缓慢下降的状态,通胀风险有所缓解,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明显松动。按照预期发展,变化不会很大。

  彭文生:10月CPI将下6%未来以定向宽松政策为主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预计,10月CPI将进一步回落至5.5%左右,11月的翘尾因素将回落1个百分点,因此CPI有望回落到5%以下。他认为,控通胀成效显现,政策已无进一步紧缩必要,未来货币和财政政策将以总量偏紧、定向宽松为主。

  张立群:CPI高点落在7月份的判断基本可以确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今年CPI高点落在7月份的判断也基本可以确立。9月CPI相较8月略低,表明CPI同比涨幅已经进入下降通道。未来的宏观政策将表现为,总量政策继续保持稳定,政策的重点将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改革上。

  袁钢明: CPI年内高点已过去货币政策必须放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室袁钢明表示 6.1%正确定了CPI向下行的趋势,因此CPI的高点已经过去,拐点已经形成,紧张时代已逐步扭转。CPI上涨受到食品价格的推动,而与货币政策无关。因此,无论CPI降不降,都必须放松货币政策。提高中小企业不良资产容忍度或意味着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货币紧缩的危险性。对于货币政策放松的方式,袁钢明表示,首先应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解决高息存款问题;其次是贷款调控,具体影响中小企业倾斜,而对房地产等领域收紧。

  叶航:四季度食品价格上涨遇阻央行或下调存准率适度宽松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叶航表示,9月CPI较上月出现0.1个百分点的回落,仍在高位徘徊,从分类数据来看,食品上涨因素仍是CPI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但在全球范围内,6、7月以来的灾害天气明显减少。我国秋粮预计将出现丰收,这些因素将阻止食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预计,第四季度CPI将明显回落,可回到5.5%左右。可以基本肯定第四季度不会出现新的货币紧缩政策,也不能排除央行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进行适度宽松。

  吕立新:食品价格上涨 CPI同比回落表明下降趋势已现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吕立新表示,CPI出现回落,打破了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与上月持平的悲观预期。从各类商品价格的同比变动情况来看,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仍然较大,但CPI却同比回落,这表明CPI的趋势性已经显现,四季度将加速回落,年底达到5.5%左右。

  吕立新指出,货币政策已经出现了一些松动,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这种松动被解读为定向宽松,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宽松,即只对小微企业及国家扶持的企业宽松,对过热的行业不宽松。对于后市投资机会,吕立新认为“反弹+‘吃饭’行情”都是可期的。

  鲁政委:未来CPI回落可能快于预期货币政策维持现状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在微博(http://weibo.com)中指出,未来CPI会继续回落,速度也可能快于预期,12月可能落到5%以内。货币政策在未来两月内仍维持现状,局部问题局部解决。

  徐建平: CPI拐点确立货币政策将渐变

  

  东吴基金总裁徐建平今日表示,CPI拐点确立,货币政策将渐变。9月CPI6.1%,环比0.5%,有节日因素,好于市场预期。鉴于翘尾因素和市场形势,四季度CPI将明显回落,通胀压力仍在,但CPI拐点确立。物价形势好转,货币政策的物价因素减弱,考虑转型提速和世界经济减速,政策重点将逐步转变,转向不易,但定向宽松将不断浮出水面。

  李慧勇:CPI峰值已现全年通胀将呈现倒U型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CPI的转折点将出现在11月份,有可能降至5%以下。7月时,他曾表示,CPI峰值已现,下半年将逐渐回落。此外,他还认为,决定未来政策走向的是CPI和PPI的组合表现,个别企业资金困难不会影响调控大方向。

  他判断,下半年的通货膨胀会维持高位回落,全年呈现倒U型。原因在于,宏观调控政策使得M1回落,流动性带来的通胀压力明显控制,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在降低,6、7导致物价上涨的猪肉价格会趋于回落。

  盛宏清:9月CPI环比偏高全年将在5.5%左右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CPI环比数据比较高,预计人民银行政策将不会放松,将以稳健为主。9月份的CPI环比偏高,他认为央行将继续实行稳健政策。对于全年CPI预期,盛宏清认为,全年CPI将在5.5%左右。

  赵相宾:生产者物价指数持续走低是物价下行的最大因素

  天添金投资首席金融分析师赵相宾认为,从目前CPI的回落来看,通胀得到了控制。连续两个月的走低显示当前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二个造成物价下降的应该是油价的回落,生产者物价指数的持续走低才是构成物价下行的最大因素,该数据已经连续两个月处在步下降中验证居民消费物价下降走势。

  诸建芳:通胀压力开始缓解短期内政策转向可能性不大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9月份宏观数据好于预期,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得到有效控制,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开始逐步显现,通胀压力开始缓解,CPI涨幅未来将逐渐回落,预计10月份CPI同比涨幅将回落至5.5%。

  对于近期外界猜测的货币政策将转向的问题,诸建芳称,虽然CPI涨幅开始回落,但单月涨幅仍在高位运行,短期内货币政策出现转向的可能性不大。鉴于国内通胀形势已现缓和迹象,未来货币政策将趋于稳定,不会再有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的调控政策出台。

  陈宪:CPI已是强弩之末 10月起将“去6奔5”

  东吴基金首席策略规划师陈宪在微博称,9月数据表明CPI已是强弩之末,10月起将低于6%。不过从2010年1月至今,实际负利率状态已持续21个月,如果货币政策只紧盯通涨,那么马上就应加息,但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多元,考虑国际、国内经济增长动能的持续减弱,所以估计货币政策转向观望(中性)的概率较高。以后随着10月始CPI的不断走低,趋于年末之际,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会渐高。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最为艰难的时期已翻越。

  李晶:约30%的食品价格将会松动政策重心将转向稳定GDP

  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表示,未来CPI组成约30%的食品价格将会松动,加上基数效应的影响,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应将进一步放缓。食品价格的快速增加,信贷的过量投放以及住房价格的攀升,导致了今年年初的高通胀,而这些因素已出现放缓的趋势。政府很可能暂缓目前的货币紧缩政策,重心将会转至稳定GDP增长和就业率,以及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以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李晶表示,由于控制通胀仍是政府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央行最近部分信贷举措仅是为支持中小企业而采取的应对措施,而非中央决定普遍放宽当前的货币政策。政府能有效调控通胀之前,短期内应不会作出下调。

  许一览:提准和加息可基本排除未来央行政策或入真空期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许一览认为,CPI已连续2个月出现回落,标志着CPI或已见顶,未来几个月CPI可能呈缓步下行的态势。CPI数据的回落说明了前期央行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只要CPI的走势不再出现反弹,央行的调控政策或将接近尾声。

  他预计,年内再度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的可能已经基本可以排除,央行将慎防调控过头,甚至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央行的调控政策或将进入真空期。不过,前期央行的调控措施力度较大,其滞后效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对市场产生影响,市场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将维持一段时间,在短期内很难重回宽松。

  杜明:未来6个月CPI会坐滑梯

  信达证券前门营业部投资顾问杜明认为,未来6个月CPI会坐滑梯一样下行。由于翘尾因素减弱,明年开春CPI可能会降回4%。

  <<悲观:年内通胀仍将维持一定高度 政策转向可能性小

  

  31位专家中,虽然有近6成保持乐观预期,但持悲观预期的阵营同样不可小窥,占到总数的1/3。其分别从农产品、大宗商品价格等价格因素、流行性泛滥等方面分析,对CPI能否在年内出现大幅回落表示担忧,普遍预计年内通胀仍将维持高位,或在6%左右震荡。

  易宪容:四季度CPI不会低于6% 气候影响菜价上升空间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9月份CPI为6.1%基本符合预期,并预计,四季度CPI仍然高企,不会低于6%。易宪容分析称,四季度全国天气会较为寒冷,照常来说,冬天菜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食品价格难以下降,而CPI也将继续保持高位。

  对于央行是否会动用货币紧缩政策?易宪容认为,央行应该不会采取货币政策调控,很有可能会采取市场公开操作的方式来调整市场。近期加息、调整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都非常小。

  谭雅玲: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差缩小警示问题严重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认为,通胀指标并不乐观,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的差异在缩小,简单的投机行为不仅解决不了我们发展困境和出路,难道货币政策不该紧缩吗?

  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差异性更诡异、更复杂,说明的问题和警示的问题更严重。产能过剩、结构低效、改革未行、情绪混乱、真实错觉等等,需要梳理和理智、理性,宏观调控不仅仅是数据,更需要行为和效率以及制度保障。通胀数据的关键是行动和改革效率。

  何志成:通胀的最大动力并非来自货币宽松 上升是长周期现象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专员、高级经济师、分析师在微博中表示,今天公布的中国CPI数据,以及昨天公布的中国贸易数据都显示略微低于预期。中国通胀率仍然高悬于6%之上,说明高通胀的最大动力并非来自货币宽松,我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既是:通胀率上升是长周期现象,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必然结果。而出口数据下降,则显示中国经济在降温。属于滞涨信号。

  韩志国:货币政策已无回旋空间加息刻不容缓

  

  经济学家、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在微博中指出,货币政策已没有回旋空间。9月份CPI同比上涨6.1%,PPI同比上涨6.5%,表明通胀仍处高位,贷币政策没有放松可能。如果在此时放松货币政策,那势必引发物价与房价的新一轮暴涨,且会导致经济出现恶性循环。他认为,加息已经刻不容缓,负利率的比例超过70%,高通胀正大规模吞噬社会财富。并引述,按照目前通胀水平和负利率状况,20年后1万元将变成400元。

  赵庆明:全年CPI控制在5%之内较困难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此前预计9月份CPI同比上涨为5.9%,环比为0.3%,而今日公布的数据超过了他的预期,他认为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他表示,下一步要看国际大宗商品指数的走势,然而看国内因素的话,情况并不乐观。赵庆明预计,全年CPI低于5%的可能性不大。

  秦晓斌:12月物价走势坚挺 CPI环比不会明显回落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晓斌认为,9月份CPI数据同比增长6.1%符合预期。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而对于4季度CPI走势,由于去年基数较大,今年CPI会出现同比回落;受元旦等节日等因素影响,每年12月份物价走势坚挺,CPI环比不会出现明显回落。

  管清友:CPI环比数据显示物价形势并不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管清友在微博中表示,9月份CPI同比上涨6.1%,比8月份同比6.2%略有回落,但9月份CPI环比是上涨0.5%,物价形势远不如预计的那么乐观。环比涨幅,对判断短期物价走势更有意义。货币政策并不能因此走向宽松。但依靠控制信贷来控制通胀得不偿失,中小企业深受其害。要对企业结构性减税,同时提高居民收入,补贴弱势群体。

  刘景德:四季度CPI仍将在5.3%-6.2%的区间高位震荡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表示,9月CPI仍处高位在意料之中,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虽然显现但效果并不明显,他预计四季度CPI仍将在5.3%-6.2%的区间高位震荡。谈到A股市场,刘景德表示9月CPI数据对股市并没有什么实质利空,他预计10月份A股市场基本将呈现震荡向上的走势,建议投资者关注三季报行情,短线可留意券商、传媒板块。

  李义平:数据小幅回落并不意味着拐点到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李义平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没有参考价值。,CPI数据小幅回落并不代表物价拐点到来。食品类价格对价格总水平影响很大,粮食作物以及猪肉等都有一个生产周期,现在谈物价拐点到来为时尚早。只有粮食作物出现大丰收,生猪出栏情况明显好转后,物价拐点才会真正形成。

  赵锡军:价格上升的压力持续且普遍 股市反弹时机没到来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食品类价格的上涨13.4%,仍处于主导地位,其中猪肉价格上涨43.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4个百分点,成为推高9月CPI数据的主要因素。在影响CPI的8类商品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一类没有上涨外,其他的七类或多或少都在上涨,价格上升压力普遍存在。

  他还说,虽然CPI近几月稍有并无实质性,从8月的6.2%下降到9月的6.1%降幅并不明显,表明价格上升的压力是持续性的。宏观调控不能掉以轻心,应继续维持资金面的平衡是未来政策把握的方面,控制好通货膨胀的预期。对于股市影响,他认为CPI维持高位运行的预期,使得投资者依旧保持悲观态度,股市的反弹时机仍然没有到来。

  <<观望:通胀压力仍不可小窥待进一步观察

  

  虽然持观望态度的比例很小,但此部分专家作出的分析同样值得思考。其担忧主要集中于对国内外形势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影响通胀及其预期。而且对通胀拐点已形成的断定抱有怀疑,认为还需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积累,以进行观察。

  温天纳:政策放松尚未来到

  

  招商证券(香港)投资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温天纳在微博中表示,9月份通胀虽见顶回落,但速度略慢。紧缩政策尚未去到放松的阶段,不过短期加息和加准备金的机会不大,实质性放松机会不大,但预期性放松开始萌芽。不过,若通胀不能快速回落,港股在第四季度将难以大幅反弹,欧美因素将挥之不去,现在市场的最新焦点将从新回到美国和内地企业第三季度业绩上。

  孙立坚:调控效果显现政策要随之转变通胀压力仍不可小窥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微博中指出,经济数据向外释放如下信息:1.物价同比下落,但步伐缓慢,今后农产品、楼市和国外左右的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影响通胀及其预期!流动性泛滥的压力也无法小视:中美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占款和民间钱流现象让央行轻松不得。

  2.宏观调控效果显现!这意味着中国政府的政策应对与之前相比要有所转变,之前是采用的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宏观调控的手段。现在目的是要控制物价的上涨。

  陈道富:说“拐点”还言之尚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陈道富表示,CPI未出现明显拐点,但仍有2%的同比下降空间。9月CPI的缓慢回落,只能说明因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影响,国内的价格上涨压力有所缓解,但称之为“拐点”还言之尚早。同时,他预测了四季度CPI的发展趋势:还需观察各种涨价因素的积累,但CPI仍有同比下降2%的空间,同时不能忽视环比的比较结果。

  相关阅读:

  

  专题:聚焦9月CPI数据

  

  专家解读9月CPI:年内拐点确立 期待货币政策转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中国经济网金融智库栏目】(地址:http://finance.ce.cn/jrzk/index.shtml)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