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股市“圈钱”恶习根源是制衡机制缺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易新

  据最近报道,统计显示,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3万亿元。可这些上市公司给投资者的红利回报有多少呢?WIND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0年末,A股累计完成现金分红总额约1.8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1年来,A股市场给予普遍投资者的现金分红总额占融资总额的比率不足13%。而如果按照现在3.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以复利计算,21年下来的储蓄回报高达105.9%。

  显然,不用怀疑,A股市场上市公司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的重融资轻回报的恶习,不但已经成为一种股市生态,而且也是众多投资者多年来未能解开的心结,恐怕这也是一种不得不要承认的市场事实。不过依笔者之见,A股市场上市公司“圈钱”的恶习,之所以能够在过去多年里存在并至今不改,关键或许还是相关市场制度制衡的缺位。

  首先就股市制度安排的要求讲,众所周知,股市一般必须要具备三个基本功能:融资功能、投资功能以及优化配置功能,并且这种基本的市场功能还得要由一系列相关有效的制度来保证的。否则,就应该不能说是一个真正具备市场经济意义的“市场”。若承认这一点,并以上述A股市场融资与投资回报数据之间的反差来对照,如果说国内A股市场建立之初为国企解困而不得不在政策层面作出倾向融资选择的话,那在20多年后的今天,在股市场制度安排上,无论以市场公平还是股市健康发展要求讲,显然就应该再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仍然要对上市公司“圈钱”的恶习保持如此的容忍态度,而对股市投资与优化配置功能却没见丝毫的制度“热情”。就此而言,面对股市上市公司“圈钱”恶习的多年来得以存在事实,显然就应该让人不得不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养成“圈钱”的恶习,并在过去相当时期里得以存在,或许关键还在制度的不当容忍。

  还有以股市投资者权利保护要求讲,显然,投资与风险、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匹配,无疑不仅是市场公平,更是衡量市场制度公平、公正水平的一把重要标尺。可现在令股市投资者寒心的事实是,也许上述股市上市公司融资与回报数据之间的巨大反差及其大股东说了算的事实早已证明,在上市公司决定是否分红以及怎样分红等投资回报问题上,不少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上市公司存在,可以说事实上不但不见有丝毫的市场公平与小股民权利的伸张,而见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大股东掠夺小股民,是“大鱼吃小鱼”式的不公。而面对如此的股市现实,就不能不让人禁不住想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上市公司“圈钱”恶习为什么会存在?又为什么能够存在?形成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

  所以,面对股市上市公司多年来不改的“圈钱”恶习,显然其中除了有资本天然的贪婪本性原因外,或许我们还更要追问的是:当前A股市场的制度制衡机制是否也存在缺位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