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板下出新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14:59 来源: 经济日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经济日报把目光对准广大基层和普通群众,给读者奉献了许多带有泥土芳香、生活气息浓厚的鲜活报道,切实提高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笔者认为报道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走得“远”。实践证明,新闻报道如果只是编材料、坐着等,就会离群众、离实际越来越远,根本不可能出精品。例如《“北大仓”探秋粮》这篇报道,记者在一周时间里,奔波3000多公里,深入农场、农户、田间,探访今年粮情,探讨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是一篇用汗水写就、“跑出来的”好新闻。
二是看得“深”。古诗有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套用到新闻报道上就是,接地气才能有灵气,只有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感受到最新鲜的变化。《大荒地村的集约化之路》对吉林省大荒地村的土地流转做了全面细致的解剖,“耕地流转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农民利益”、“耕地集约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实现的,不能忽视市场规律搞一刀切”等观念,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眼光独到。
三是写得“新”。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经济日报“走转改”报道的语言鲜活生动、文风清新质朴,少了官话套话,多了群众语言;少了水分,多了“干货”,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报道有了更多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走转改”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服务群众。党报党刊是党的宣传阵地,建议经济日报将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将老百姓的真实想法反映出来,特别是更多地反映民生方面的困难与问题,把版面多给基层群众,给读者带来更多带有泥土芬芳的新闻佳作。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陈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