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反省应从“第一时间报警”开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0 04:37 来源: 深圳商报

  □本报评论员 胡 蓉

  连日来,两岁女童小悦悦的生命安危引起全民关注。小悦悦两次被车碾压,18名路人都没有伸手援助,至今仍重伤不醒。小悦悦的遭遇也引发了全民反思:为什么没有人见义勇为?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无独有偶,本报今日报道,有市民骑车不慎跌入5米深的水沟,引来多人围观,最终一名路过的快递员打电话报警才让他得到解救。

  小悦悦事件引起全民大讨论是一种进步。然而,诸多讨论正简化为应否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者。自彭宇案起,公众一直纠缠于类似的讨论,但始终未有定论,继续纠缠下去,也许我们又将丧失达成共识的好机会。那么反省小悦悦事件最应该反省什么

  呼吁立法惩治见死不救者最大理由是国际经验。比如,美国、加拿大则用《好撒玛利亚人法》(也称《无偿施救者保护法》)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从而鼓励旁观者施以帮助。“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且不去讨论立法能否管用,我们更应看到,立法只是这些国家保护见义勇为、防止见死不救的高端解决方案,更有借鉴意义的是,这些国家公民拥有的基础方案——报警。

  在美国和加拿大,匪警、火警、急救电话都是911。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就被告知,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打911。可以设想,假如小悦悦事件发生在这些国家,第一个路人就会拨打电话报警。那么,事件就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到了中国,事情为什么就复杂起来了。小悦悦事件中,第一个路人没有报警;昨天发生在深圳的不幸事件中,第一个围观者也没有报警。

  为什么他们不报警?从主观上看,也许是没有这种意识,我们并不像美国人那样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公民常识教育。或者还有一种可能,他们害怕报警。从客观上看,我们的报警电话110,除负责受理刑事、治安案件外,也可以接受群众突遇的、个人无力解决的紧急危难求助。但110到底是工作电话还是服务电话在现实中执行不一,有时公众拨打110电话求助甚至会遭来斥责。此外,我们还有119火警电话、122交通事故服务和120医疗急救电话,然而多种选择有时却成为一些部门推诿的借口。

  其实,110与911的根本差异并不在内容上,而在于观念上。现代社会其实也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在有意帮助陌生人时,担心能力不够、精力不济和害怕陷入自证清白的麻烦,都会让人退缩。而911报警电话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不需要你更多的投入,只需要你及时把信息传递出来,随后政府的专业服务便会介入。显然,这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法让每个人都乐于参与,最终成为美国公民在遇到任何紧急状况下的首选。

  中国也已踏上城市化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住进城里成为“陌生人”。中国人在守望相助的传统中浸染多年,仍然推崇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因此,对小悦悦事件,他们批评最多的就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这种批评有理却无用。陌生人社会并非不需要道德维护,但陌生人社会更需要与之适应的生活常识与生活规则。要想不再发生彭宇案、李云鹤事件和小悦悦事件,我们更该追问的是:为什么不报警?有了人人可为、人人乐为的基础解决方案,我们的道德感将得到极大的松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