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考热暴露身份社会依然存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1 03:1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祝乃娟

  据报道,截至10月19日,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通过人数已超33万人,比前一天增长了10万多人。目前总竞争比例为18.5比1。中央党群机关是考生的首选单位。而那些艰苦的岗位(比如地震、气象和海洋)相比之下显得冷清了点。

  近年来,作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变得炙手可热。除了高考以外,人们最关注的也就是这个公务员考试了。尽管今年的公务员考试增加了对基层经验的要求(2011年度的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将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将从2010年度的70%提高到85%以上等),但公务员考试热与大学生择业观的改变,其实有着必然的联系。此前,也有民调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热衷公务员、垄断国企和央企等职位。

  热门的“国考”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某些熟悉的历史场景。在古中国传统的家族社会里,举家齐心协力地支持子女参加科举考试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说当今社会,全家将资金、人力、资源集中起来,支持子女高考和国考,也不为过。高考集中了家庭对子女十几年的精心投入,而在国考之后的面试环节,人们会奋力“搏杀”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坦率地说,反观这几年经济,经济危机俨然成了一块犀利的试金石,危机前人们似乎并未明显地意识到——哪些行业和职位是具有绝对保障性的,而经济发展也较为鼓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而在普通民众遭经济危机“清洗”之后的几年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一种残酷的现实。在房子、医疗以及教育等现实问题面前,人们看到了哪些行业和职位是抗风险的。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身份制依然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那些有权力的以及接近权力的人,才有能力投机,其处境要明显优于那些冒着风险去创新的人。并且,体制对他们的良好保障令他们的子女也受惠,社会流动的狭窄令阶层固化趋势明显。于是,我们看到,“国考”、央企和国企的职位受到极度青睐。

  而且,还有一种倾向似乎也值得重视,近年来社会“仇富”情绪的不断发酵,比如人们对富二代、官二代的行为似乎异常关注,网络随时可以爆发一场口诛笔伐的茶杯风暴。而很多人的心理是,思想上仇富,行为上羡富,能接近权力的人大都不会放弃这个诱惑。这种社会投机风气的盛行,是一个自我加强的不良循环,如果整个社会信奉投机、缺乏社会资本和征信,那么人们就会越加迷信权力,迷信它能够快捷地为自己带来好处。

  人们对于公务员考试的热衷,本质上也是一种对于中产社会的信心不足,经济危机的洗礼为人们留下的是高房价、高通胀、投资渠道不畅且常在投机中败下阵来……如果这种认识不断强化,那么它就会犹如通胀猛虎那样,不断加深人们对生活前景的灰暗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