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紧缩政策逼停银行、企业、担保公司潜规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2 09:20 来源: 中国经营网

  圣沃事件的爆发,使得河南整个担保业笼罩着恐慌的情绪。这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和相关政策,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编者按/ 最近一个时期,各地有关民间高利贷崩盘的案件此起彼伏,浙江温州、河南郑州、内蒙古鄂尔多斯等等,这些之前全民皆放高利贷的地区在狂欢之后正在迎来一个个恶果。此次,我们选取了河南圣沃担保公司以及鄂尔多斯苏叶女的民间借贷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发现,之前民间高利贷所依附的多为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狂飙不止的房地产市场,而如今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很多民间高利贷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或许,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深秋十月,河南担保业打了一个大喷嚏。

  河南圣沃投资担保公司资金链突然断裂,让上千名“理财客户”的资金打了水漂。而且不安和焦虑情绪迅速蔓延至整个河南担保业。许多担保公司挤满了要求提前退款的理财客户。

  这一事件对河南担保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河南有将近1600多家担保公司,超过10万的从业人员。圣沃事件背后,巨大的民间借贷需求和政府相关政策制之间的错位隐现。

  圣沃之乱

  河南有1680家担保公司,选择哪家作为理财对象取决于利息的高低。

  圣沃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1日,其注册资本仅为5000万元,但却凭着高息策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积累了上千个理财客户,其中大多数客户投入的资金都在百万元以上。

  一张银行卡在圣沃公司的POS机上轻轻划过,从这一刻起,一笔打到另一个账户的数十万元资金就开始以月息3分的速度实现自我增值。

  银行卡的主人和担保公司在一份合同上各自签字。这份合同上已经有借款方的签字。但大多数理财客户都没见过借款方,更无从了解借钱做何用途。《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大多数的借款方都是担保公司虚拟的,只是起到募集资金的作用,而至于吸收来的资金究竟投向何处,则由担保公司再行决定。无疑,作为担保公司,这种操作手法是违规的,但是理财客户们大多也不太关心这些,他们更关注利息。

  虽然合同上注明月息一分五,但实际上3分的月息是最保守的数字。根据借款时间和用途的不同,利息还会达到6分,甚至9分。不过也有些信息不灵的理财客户拿着1.5分的利息,并为此抱怨不已——在圣沃事件爆发后,他们才发现一些业务人员将原本属于自己的收益吃掉了——这个行业从来不缺少潜规则。

  一对母女——58岁的法人代表于兆君和28岁的财务总监王雨是圣沃公司核心人物,掌控着以十亿计的往来资金,据说圣沃每天出去的钱达到一个亿。

  多名圣沃公司的理财客户告诉记者,圣沃在资金链断裂之前信誉良好,投资总会按时兑现,有时甚至提前还款。圣沃看似良好的运转从9月19日开始出现异常,许多理财客户接到圣沃公司王雨的电话,称有借款方紧急用钱,仅用一两天,按日付息。

  一些客户将资金放了进去,但圣沃并未及时在第二天支付资金和利息。直到21日,更多察觉出异常的客户询问圣沃,得到的答复是圣沃公司账上已经没有钱了。原因是由于借款方没有按时还款,因此导致他们也没钱兑付给理财客户。

  虽然失算的理财客户不愿透露关于这笔业务的真实利息,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郑州过夜资金最高能够达到日息0.12元,也就是一百万元的业务,一天之后要支付12万元的利息。这样的业务通常被称为过夜资金。

  随着越来越多理财客户合同的到期,引起了理财客户们的群体恐慌。10月13日,近千名理财客户占据了郑州金水路浦发国际金融中心圣沃公司所在的整个楼层。

  在这次壮观的追讨活动中,有理财客户当众拨打了财务总监王雨的手机。王雨说,河南省工信厅的领导要求她在当天晚上将圣沃客户的所有资料在第二天上午全部递交,包括每位理财客户的身份证号、合同、家庭住址以及利息等信息。

  王雨在电话中表达了她的担忧:如果这件事情交由政府处理的话,结果会很漫长,大家的钱很有可能长期不能收回。王雨的说法在理财客户中引起一阵骚动。主张报警和反对报警的声音形成两种对立面,有人为此大打出手。3123>>

  圣沃事件的爆发,使得河南整个担保业笼罩着恐慌的情绪。这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和相关政策,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不久,郑州市公安局介入,王雨等人被控制。据说,郑州市公安局为了调查圣沃一案,抽调了120名经侦警察开展调查,并在圣沃公司附近一家快捷酒店大厅设了登记点。

  截至10月19日,圣沃公司未兑付的借贷金额已经超过15亿元。

  三角游戏

  圣沃公司揽储的巨额资金究竟去了哪里?

  即便是动辄联系到上千万元资金的圣沃业务员也未必了解。圣沃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务员告诉记者,这些资金使用只有老板才知道。

  但王雨在被警方控制前最后一次与理财客户的对话透露,有将近10亿元的资金分别在日常合作的几家银行,以及3家与银行有着密切合作的大型企业。

  多位理财客户转述王雨的话说,这几家银行包括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等在郑州的分行或某支行,总共占用5亿元,其中兴业银行占用了1.4亿元;3家河南知名企业共占用4亿多元,分别是生产速冻食品的三全食品公司、思念食品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企业宇通集团。

  不过三全公司否认了上述借款的说法。而其他企业和机构未能在记者发稿前做出表态。

  王雨解释资金链断裂的说法被许多理财客户作为事发后最大的安慰,但也被一些理财客户质疑为托词。

  有人猜测,圣沃公司的资金流向了温州,因为那里的民间借贷利率更高,圣沃的存在就是为了在河南揽储再投放到温州获取更高收益。而且据说圣沃公司股东中就有温州老板。还有人称圣沃的资金流向了省内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

  与上述未经证实的猜测相比,许多理财客户就银行与圣沃有着必然联系达成共识。

  一位谙熟其中规则的理财客户告诉记者,许多企业在向银行借贷后,由于发展周期较长,在贷款到期时往往利用担保公司的资金还款,时间最多为两三周,将银行的贷款还上后再由银行重新发放贷款。而担保公司之所以有勇气将资金借给企业使用,是由于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私下做了“担保”。还有人告诉记者曾亲眼看到银行公然为担保公司开具盖有银行公章的保函。而这些做法均违背了金融业的相关法律规定。

  银行、企业和担保公司三方之间达成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笔周转于三方之间的资金被称之为“过桥资金”。记者调查了解到,郑州95%以上的担保公司均开展这项业务。而达成交易的关键在于企业会多付出一些利息,日息达到2分甚至3分是很正常的。

  根据王雨的说法,圣沃公司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最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流通量急速减少,银行从中撤出,从而让这个三方融资链条无法再继续,担保公司借贷出去的钱一时无法回款导致资金链断裂。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每到月底或年底考核存款量前夕,许多银行也会求助担保公司,往银行账上存上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巨额资金,用来应付上边的考核,在短短的两三天后,即可将这笔钱和高额利息还给担保公司。

  错位的规则

  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存款任务考核不惜找到担保公司求援的银行,而另一方面则是手中握有巨大闲散资金和理财需求的民众,还有一方面是融资需求远远无法满足的中小企业。河南担保行业短时间内的兴盛似乎有着合理的内部逻辑。

  短短几年间,河南省的担保机构从190多家增加到1600多家,占全国担保公司数量的四分之一。而政府监管措施的缺失和滞后使得这一依靠潜规则运行的民间借贷模式从一开始就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2008年上半年之前,担保公司与普通工商企业一样,只需要按照正常程序到工商局办手续就可以。而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8月期间,申请成立担保公司需要经过河南省中小企业局审批,合格后才能到工商局办理执照。

  2009年9月2日,河南省工信厅和工商局联合下发《备案通知》,要求全省的担保公司先到工信厅审批,再到工商局办理执照,然后在登记注册后30日内,到同级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并报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2009年9月2日之前成立的担保公司由于没有备案证,被要求必须限期补办。3<<123>>

  圣沃事件的爆发,使得河南整个担保业笼罩着恐慌的情绪。这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和相关政策,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这似乎表明了河南的民间借贷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制约和掌控。

  从2010年3月份,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担保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整顿,整顿期结束,没有办理备案证的担保公司就不能拥有合法身份。

  2010年6月份,河南省工信厅提高准入门槛,将其中的246家担保机构列为初审合格机构,还不足实际开展担保业务公司的五分之一。

  但在2011年初,拥有政府颁发备案证的河南诚泰投资担保公司违规吸纳资金而导致400多位理财客户数亿元资金无法收回,正好发生在整顿期间,也体现了政府在监管方面的无力。

  政府限制担保公司数量,但无法压制民间借贷的巨大需求。僧多粥少的格局反而成为民间借贷利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圣沃事件的爆发,使得河南整个担保业笼罩着恐慌的情绪。这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和相关政策,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3<<123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