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构筑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05:19 来源: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记者 何文琦

  编者按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凭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改善“文化民生”。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让更多人共享文化福利,是文化强市建设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今,深圳普惠型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已经领跑全国,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机制健全、服务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繁荣的城市文化成果正在惠及每一位市民。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从各个角度全面解析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跑全国的建设理念、实践与经验,敬请垂注。

  31年来,在制造经济传奇的同时,深圳还不断发出自己的文化声音。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就是最有震撼力的声音之一。

  文化建设以保障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为目标,是城市文化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深圳又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开放的探索。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深圳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在全国起到了带头与示范作用。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强”,市民在深圳蓬勃发展的文化中不断享受到实惠,政府的投入也呈现上升曲线。从2003年到2010年,我市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6%。2010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74亿元(不含基建),占财政支出比重约1.5%,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21个百分点。在整个“十一五”的5年中,全市文化设施投入达50亿元左右。

  理念不断提升、投入大力支持、实践步步创新,深圳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越来越强。市委书记王荣表示,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两个文化部门的事情,文化建设事关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文化建设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充分调动市民文化创造积极性,需要搭建起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

  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理念创新支撑文化担当

  当年,深圳特区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承受着“文化沙漠”的嘲讽。移民城市里80%的外来工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每到节假日“空巢”现象更令人们缺乏家园感。

  深圳人知道自己文化底子薄,所以格外自觉地努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从1982年起,一连3年都将地方财政收入的1/3用于文化建设。在每年仅有1亿多元财政收入的时候,就拿出一半的钱建设深圳第一所大学。

  历届决策者们都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并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发展理念。进入新的世纪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提出“拼文化”、“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两城一都一基地”等一系列文化创新理念,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践。

  2000年,首届读书月面世。也正是在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高市民文化福利”等重要的文化施政理念,从权利实现的角度为文化发展找到新的建设路径,也为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念指引。

  文化设施建设首当其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兴建的“八大文化设施”,到20世纪90年代兴建的“新八大文化设施”,一步步累积着城市人文精神的高度。

  进入新世纪后,深圳更是大气魄、大手笔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资30亿元在中心区兴建了音乐厅、中心图书馆、新博物馆等,一片被誉为“深圳文化CBD”的黄金区域构筑起深圳文化的鲜明地标。如今深圳的文化设施正向着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迈进。

  针对文化权利问题以及相应的实现途径,深圳的理论研究同样动手最早。2005年,深圳市文化局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在全国率先开展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性研究,课题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在全国相关理论界获得了积极反响。

  此后深圳又推出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的理论专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编辑出版国内第一本《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等专著则对“文化权利”的内涵、概念和实现途径等做出了论述。

  去年11月8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和“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一起,被市民网民票选为“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深圳率先提出的“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为国家制定文化政策的基本理念。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自觉与担当。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表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观念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化权利”的全面觉醒与解放,文化权利的实现得到普遍的关注,人们要参与文化的创造,享受文化的成果。

  率先实现公益服务零门槛

  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内容

  昨晚的深圳音乐厅里琴韵悠悠。大批琴童来到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大赛”开幕式音乐会现场,聆听首届比赛的两位获奖者的精彩演奏。这样近距离聆听高手们演奏,对孩子们是一次免费的学习机会。

  除了这场音乐会,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市民还有很多免费文化活动可以选择:可以到大剧院听《将爱情进行到底》导演饶晓志的爱情话题观剧体验,可以去嘉之华影城参加“光影星期五”活动,看纪录片《最后的大东巴》;还可以到图书馆听市民文化大讲堂,著名设计师陈可石开讲规划设计与国学、传统宇宙观的关系……

  文化权利,对市民是“权利”,对政府是“义务”,促进市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遵循着这样的理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圳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而不是所谓的政绩工程,文化内容的提供则至关重要。

  ——全市平均每年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书、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近2000场,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万余场次,受益观众超过600万人次。

  ——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外来青工文化节、创意十二月、少儿艺术花会……这些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打出了金字招牌,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层次的市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有了丰富的内容,还需要从机制上探索创新市民文化权利实现的新途径,从文化普及与分享上进一步破题。

  ——免费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吸引更多市民。2007年3月开始,深圳市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统一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一年后这一做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市文体旅游局局长陈威昨日告诉记者,除“美丽星期天”, “戏聚星期六”、“市民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免费文化品牌外,文物考古鉴定所定期为市民提供免费文物鉴定服务,群众艺术馆为来深建设者子女和老年人提供免费艺术培训,也都在全国打响了名气。

  ——技术创新让文化服务更便捷。2008年,深圳图书馆自主研发的自助图书馆研制成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全天候服务,深圳成为国内实现图书自助服务的第一座城市,并已在全国多个城市推广。最新消息是,1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现身北京市朝阳区,深受北京市民欢迎,朝阳区计划至明年底再建200台。

  ——机制创新培养民间文化种子。2005年,市文化局一改以往政府统包的办法,采取项目公开招标、委托承办的方式,一次性地将5年的读书月活动整体委托给发行集团总承办。一年一度的文博会等重大活动以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市民文化大讲堂等众多公益文化活动,也都不再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交给社会承办。2005年3月,《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开始施行,当年100场文艺展演任务全部通过社会化运作方式来举办。至今为止,深圳已经连续多年开展此项招标活动,扶持了一大批社会文化团体。

  深圳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方面的创新探索,被《中国文化报》评论为“文化界的一次示范实践”,引来全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

  率先把外来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

  尊重每个人的文化梦想

  早年的大家乐舞台是外来工们的乐园,他们在这个自娱自乐的舞台上打开封存的心灵,寻找着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今天的外来工更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梦想。登上央视的福永农民工街舞团团员们自由奔放的形象让我们看到新生代劳务工与城市之间的融合。

  王京生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满足公民文化权利多层次的要求,除了确保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健全、服务的优质便民以外,还要确保两个服务重点——外来劳务工和基层群众。深圳率先把外来劳务工作为公共服务的两大重点之一,共同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水准。

  深圳的人口素质属于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结构,在外来打工的600多万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文化水平都在高中乃至初中以下,这对于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的深圳来说,是一个制约因素。当年首届读书月的举办,正是应对深圳城市特点而作出的文化决策。

  深圳积极搭建文化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学历教育三大平台,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参加教育培训。“圆梦计划”已经累计为662名优秀农民工提供了公益性的大专学历教育学位,为近3000名困难农民工提供了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或中等职业教育,受惠职工数十万人次。很多外来劳务工成为人才以后回到内地,都成为企业家或者骨干。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市“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的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外来青工文体节”、农民工图书馆和文化素质培训等成为闻名全国的农民工服务品牌。

  2009年6月,全国首家“劳务工子女图书馆”落户宝安。深圳目前共拥有劳务工图书馆(室)近100家。原南山图书馆馆长程亚男表示:“和其他劳务工密集的城市相比,深圳的劳务工图书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不仅设立以劳务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类别图书馆,更推行平等服务的管理原则”。

  深圳市文化部门从2006年就推出“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作为公益性文化项目,每年市区财政、市宣传文化基金都会向该工程提供资金资助,负责阵地建设、资源提供和人员培训,市区两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民工服务工程的经费不少于1000万元。

  因为有梦想,更因为尊重每一个梦想,“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人文精神的版图中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打造高品位文化城市为目标

  探路全国文化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深圳初步形成了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从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到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从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到建设“文化强市”,每一个城市文化建设新目标的确定,都反映出深圳文化自觉意识的不断更新。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更着眼于质量的提升。为了不断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精品,促进城市品位提升,深圳不余遗力营造多元和宽松的气氛。

  ——人才吸引筑巢引凤,陆续引入了但昭义、杨争光、邓一光等优秀文艺人才,一批批有着文化追求的新深圳人在这里扬风起航。市文联还积极建立艺术家工作室,从而打造深圳“最大的创意联合体”。

  ——创意设计引领风向。2008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这座洋溢着创意气息的城市,最新推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配套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将以空前的力度全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提升。一流的文化传播能力,是“力量型文化”的重要内涵。深圳以建“效益集团”为目标,推进三大国有文化集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

  新的目标已经在望:“十二五”期间,深圳将为打造全国文化建设示范区探索新经验,并在全国率先建成全覆盖、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文化民生福利水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