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不可避免 立足国内前景看好 中外专家纵论中国产业变革与新增长方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07:38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袁蓉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无论对美欧等发达国家还是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从出席10月25日在京举行的“2011清华管理全球论坛”的各位嘉宾的言辞中,记者对此有了更深的印象。在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院理事会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球领导力项目负责人约翰·桑顿看来,未来由西方主导经济的时期将会结束,而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所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美国和亚洲主要国家进行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一系列调整不可避免。
实际上,在发达经济体因危机后去杠杆化失去增长动力之时,新兴经济体担当起了全球增长“火车头”的重任。数据显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10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占到了全球GDP的半壁江山,并重建了全球的贸易体系。未来五年,全球铜消费量比十年前翻一番,其中大部分都将由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消费。约翰·桑顿表示,纵观整个大宗商品市场,未来的发展形势都是如此。
正是在这样的大趋势下,“2011清华管理全球论坛”才将主题列为“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在本次论坛的“产业变革与新增长方式”分论坛上,梁信军认为,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世界经济所发生的最大变化,企业家必须看到这一转变。根据约翰·桑顿引用的数据,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的8倍,现在则是中国的3倍。目前中国的GDP规模占全球总量的7%。
复星集团共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说,中国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全球市场的贡献。不仅中国市场总量将跻身全球第二,更重要的是,消费升级、奢侈品、医疗等结构性市场将成为全球主流市场,占比达20%~30%。二是对全球资本市场的贡献,包括资本、优质公司的供应,以及对各个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供应。因此,企业要考察未来的增长动力,最重要的就是要从上述两个方面去看。
由于欧美私人消费的恢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梁信军预计,至少在未来三四年中,以欧美为主流市场的很多中国出口型企业和欧美品牌企业将面临很大挑战,他们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而那些以中国为主要市场或在中国做得好的企业,将会有非常好的前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以本土市场为其唯一市场的中国企业,跻身该行业的全球前十强。未来8~10年,这样的企业会更多,不仅包含食品饮料、服装行业,也包括互联网,银行等行业。不仅如此,那些把中国市场做得好的国际企业,其增长前景同样令人乐观。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苹果公司i鄄phone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销售额占苹果全球销售额的12%左右。
梁信军还预计,从中国市场受益的还有新的商业模式。因欧美私人消费在未来三到四年疲弱不振,这会使一些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著名品牌的估值大幅低估,中国企业可以去寻找这些没有增长的著名品牌,可以成为其第一或第二大股东,协助其开拓中国市场,从而带动其增长,恢复其估值。
永新(香港)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曹其峰则强调了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创新的重要性。他说,与已经完全进入全新信息社会的美国不同,中国是一个三级社会,一部分人处于农业社会,一大部分人进入了工业社会,一小部分人进入了信息社会。在中国向信息社会过渡的阶段,企业还要像过去一样依靠廉价劳动力生存、发展就行不通了,必须要创新。
利丰集团董事长冯国经则重点阐述了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他说,目前,“发展中国家制造、发达国家消费”的模式正悄然生变,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将逐渐由制造中心转变为消费中心。他说,目前全球消费的主力仍然是经合组织国家的格局近期不会改变。不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全球60%的消费增长将会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正因如此,谈到未来十年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三个产业时,梁信军认为,首先是消费升级以及金融服务和工业化升级。“最初我们是满足生存需求的。以后大家希望购买有品牌的,在品牌中希望买高端的。越往上升级的东西发展势头越好,既包括奢侈品,也包含医疗、高端服务业、时尚。”对于目前很多人担心的中国制造业,梁信军表示,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国制造业恰恰会带来非常大的市场需求,这是因为中国制造业需要从成本依赖型升级到对创新、品牌、物流、库存、管理效应的需要。“有助于制造业升级的行业会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溢达集团主席杨敏德则看好生命科学、农业、零售服装业的发展前景。日本索尼集团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出井伸之则认为IT、高端设备制造、娱乐行业最有发展前途。冯国经则看好基础性行业、交通物流体系、绿色能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