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深圳基层文化建设“四招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7 04:59 来源: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记者 于 冰

  继央视新闻频道、中国文化报近期对我市基层文化活动的先进做法进行报道后,深圳市第十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期间,全国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10月16日在深圳召开。听取了深圳市罗湖区、南山区和宝安区的经验后,结合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感慨地说:“深圳的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在充分保障市民文化权利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全国的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鲜活的样板。”他的话博得与会全国群文界代表们的一致共鸣。

  近日,深圳商报记者与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关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本地学者黄士芳一起,对深圳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梳理采访,深感“四招鲜”促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走出“深圳之路”。

  第1招:基层文化设施与技术领先全国

  “深圳经济发展较快,市、区、街道对社区文化方面的投入近些年不断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一直走在前列。”黄士芳说,在深圳,福田区提出“一公里文化圈”,南山等区提出“十分钟文化圈”,就是说要在距家门口步行一公里内、10分钟内,至少有一个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以社区文化设施的丰富为基点。”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文艺处副处长刘冬提供的一组数据,也印证了黄主任的话。她说,深圳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带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社区文化设施网络。到目前为止,637个社区中,有532个社区建起文化活动中心(室)和文化长廊,达标图书馆总数达536个。社区文化广场建设是深圳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一大亮点,全市共有文化广场381个,被评为广东省“十佳”和优秀文化广场的有6个。功能齐全的福田区皇岗文化广场、水围文化广场,宝安区福永街道万福文化广场,龙岗区龙城文化广场,罗湖区东门文化广场及南山西丽文化广场,是全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设施。全市社区文化设施与企业、工厂、校园、军营文化设施,已形成星罗棋布、覆盖全市的网络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现代电子网络技术的应用,也给深圳基层社区文化服务插上翅膀,让公共文化服务传播覆盖到过去不易达到的城市角角落落。比如我市目前已经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省级分中心,6个基层中心和超过499个基层用户点;2009年获得文化部文化创新奖的“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要在目前140台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新增200个的目标。

  第2招:社区群众性文艺社团建设领先全国

  社区是我国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取得实效,关键要看能否把基层社区文化搞好,能否把丰富的先进文化,送到基层社区居民身边,能否激发基层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激情。

  “深圳社区文化的多样化、常态化、经常化,是领先全国的重要特点。”黄士芳说,所谓多样化,就是有适应各个群体的文化活动,比如老人、少儿、残障人士等;常态化是指社区文化活动的规律性连续性,不会随意中断;经常化是每天、每周、每月都有不同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

  的确,多年来,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合作,深圳社区文化活动初步形成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品牌迭出等特色。

  市文体旅游局文艺处刘冬介绍说,深圳的社区文化活动分三类,一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全市导向性、示范性文化活动。主要有“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少儿艺术花会”、 外来青工文体节、深圳合唱节、深圳读书月、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教育月、关爱行动等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文化的亮点。这些大型文化活动坚持公益性与艺术性、专家指导与群众参与的特色,规模大,参与人数多,在繁荣社区文化活动上起到龙头作用。二是开展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进社区、周末剧场、周末广场音乐会等周末系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围绕重要节庆,市区文化部门组织文化展演活动,深入社区、工厂、学校和部队慰问,丰富基层百姓包括外来劳务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活动的开展。三是由各社区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社区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群众性文体社团的贡献日益凸显。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市已经有2000多个社区群众性文体社团,其中正式注册的民间文化社团就有200多个,这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

  以罗湖区为例。据区文化馆馆长符志安24日向记者介绍,目前活跃在罗湖区各个基层社区的,就有600多支群众文体团队,直接影响人数达到20万人。该区对这些社团统一管理,每年按核心社团、主要社团、一般社团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助、资助,组织义工资源对社团免费培训,同时从2006年起还免费开放文化馆等场地供社团使用。

  社区文化活动的丰富,使深圳基层群众“出门笑声迎,出门书飘香”,得以近距离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第3招:外来劳务工享受均等化文化服务领先全国

  10月15日,阳光社区外来劳务工“明星”们的身影,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文化新气象”专题片《深圳,让农民工共享社会公益文化》中。位于西丽街道白芒关口的阳光社区共有3万人口,社区内99.9%都是外来劳务工。这里每周末例行的“阳光社区舞台——周末大家乐”文艺演出活动,深受外来青工们的欢迎。“能让外来青工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我、实现梦想,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对这个活动,我们的任务只是组织和培训,保证活动的欣赏性与参与性,根本不用到外面请演员,我们的演员就是工业区里各公司推出的外来劳务工‘明星’,他们经过专业老师的培训包装,在舞台上大放光彩。现场有他们的喷绘头像,有固定的‘粉丝’捧场,一招一式还真有明星范儿呢!”活动主办方、南山区文体旅游局文艺科林群芳科长这样对记者介绍。她说,南山还在西丽麻磡、城中村改造后的366大街等偏远工业区,开展了“周末戏曲欣赏”、“周末民谣爵士风情音乐会”等常设性的外来工文化活动。

  近年来,深圳市依据城市特殊的人口结构特点,为丰富劳务工文化生活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尝试,为劳务工找到城市心灵的归宿。我市努力实现外来劳务工均等化文化权利的创新尝试,就得到了省内外的关注。

  首先深圳在全国最早实行零门槛,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外来劳务工有同等的机会受益。另外,有针对性专门服务外来劳务工图书馆、博物馆的陆续建成,使我市劳务工群体更直接受惠。

  宝安区群艺馆馆长刘明军10月25日向记者介绍,宝安是全国劳务工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该区已连续参与承办七届的深圳市外来青工文化节。这项专门为劳务工设立的常设性文化活动,每届都会安排10项全市性文化活动,加上各区各街道各社区各工厂安排的文化活动可达1000多场次,受益和参与的劳务工达100万人次。2007年度该活动获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另外,宝安区早在2008年底就建成“十大劳务工图书馆”,平均每月接待读者1.6万余人。截至2011年6月,劳务工图书馆共服务读者260余万人次,电子阅览100万余人次,开展免费读者活动500多场次。

  在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均等化实现方面,深圳不仅在活跃劳务工文化生活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在关注老年人、未成年人、残障人士、下岗工人等其他特殊群体文化生活方面也多有尝试。例如,罗湖区文化馆就和社区联合,先后在社区成立三所老年文化艺术大学,将老年大学送到居民家门口。

  第4招:“购买+资助”的社区文化运作模式领先全国

  要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触角有效延伸到最基层,深圳每年1万余场的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要走到社区,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模式是难以做到的。近年来,深圳率先进行的“购买+资助”模式探索就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今年9月26日,《中国文化报》就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深圳南山区公益文化社会化运作模式的创新之举。

  据南山区文体局文艺科林群芳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区投入1500万元对辖区公益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并对公益文化项目进行资助,取得显著成效。首先是对公益文化活动的征集、招标采购、竞价、实施、监督、验收评价等,实行一条龙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运作,以合同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内容上的品牌化、多元化,以增强基层文化活动的欣赏性、参与性、互动性。为保证活动质量,南山区通过委托专业公司,对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2011年以来,南山区就进行了近4000场公益文化活动的招标,由于有效的规划和运作,达到了多而不乱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层文化活动建设中,南山区还注重利用网络手段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比如招标中他们有基层文化活动的网上评标系统、公益演出票务管理有网上订票系统,老百姓不论是深圳户口还是外地户口,只要一个身份证就能免费领票;演出现场视频还在南山文化网上有个验收系统,主办者可远程监督了解现场情况。

  据介绍,随着机制的不断转变,深圳会逐渐减少基层公益文化活动购买,转而增加对民间社团的资助,鼓励社团参与公益文化活动。比如2010年,南山区就颁布了《文化艺术活动资助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将资助辖区内进行演出、展览、创作、艺术推广、文化交流的民间文化社团。该区希望通过此举,把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团体纳入到政府监管下,实行规范化运作,让社团发展壮大。

  “让民间文化社团通过受资助进入,为公益文化活动注入更丰富的元素,也就是把政府资源开放给民间文艺团体,这对深圳基层文化活动的持续繁荣、提高民间社团的使用效率及弥补基层文化活动产品的不足意义很大,这在全国可以说是趟出了一条新路。”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

  首届普洱茶品鉴会昨在龙岗坂田开幕

  手造街摆开

  普洱“长街宴”

  【深圳商报讯】(记者 毕国学 实习记者 谢小丁 通讯员 陈莉 张俊皓)26日首届普洱茶新生代高端品鉴会暨2011深圳普洱茶文化节,在龙岗区坂田手造文化街开幕。市政协主席白天,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市委常委、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区长姜建军等领导和社会各界嘉宾出席开幕式,著名文化学者、老茶品鉴家余秋雨应邀出席活动并激情演讲。

  昨日的手造街普洱茶叶飘香,沁人心脾。作为开幕式重头戏的首届普洱茶新生代高端品鉴会,近百国内著名茶人和专家学者现场品鉴普洱茶,将十多年来在普洱茶市场上历经时间磨砺,经得起考验的好茶推荐给广大消费者。活动现场颇似“长街宴”,几十桌品鉴席上放着十小杯进行编号的茶叶,专家们品尝后在品鉴表上根据口感、外形、体感进行打分,品鉴的间隙,还不时与同仁们交流经验与心得,现场气氛热烈。

  中国茶叶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丁俊之告诉记者,本届普洱茶文化节档次高、非常实在,“邀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茶友来评鉴收效非常好对提高普洱茶文化的软实力有很大作用。”

  “今天的深圳,今天的龙岗,今天的这条手造街一定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余秋雨的登场更是把开幕式现场活动推向高潮。深圳作为储藏普洱的最好城市之一,余秋雨坦言他与深圳颇有渊源——这里是他学会喝普洱茶的地方。余秋雨直言,普洱越老越香,但“老普洱”也越来越少,茶人们在喝普洱的同时内心却在流泪。普洱茶文化节提供一个重要文化选择,国内著名茶人此次齐聚手造街,共同品鉴新生代普洱茶,为新一代茶文化延续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在昨日的普洱茶高端论坛上,余秋雨从时间和空间上,纵论普洱茶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谈及坂田手造文化街引领的深圳都市人的“慢生活”,他认为,快慢结合是深圳理想的节奏。

  据了解,首届普洱茶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包含道茶、鉴茶、戏茶、禅茶、竞茶等多个环节,1895年等百余年间的所有年份普洱茶在手造街上一一对外展示,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