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三角”等待联手治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08: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尔德
对于北京近期的持续灰霾天气,以及环保部正在修订的空气质量新标准,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环境与经济研究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PM2.5是一种易飘浮的区域性污染物,所以北京不能独善其身,光有空气质量新国标还不够,还需要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协调制定一个该地区的PM2.5空气质量标准,建立三地协调治理灰霾的新机制。
另据本报记者了解,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还在编制之中,现在已进入收尾阶段,今年年底有望初步建成三地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上述北京学者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该区域的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质量正在持续下降,其中颗粒物已是区域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中国目前尚未开展PM2.5的常规监测,但从研究人员在特定年份某些时代对京津冀PM2.5的监测数据来看,京津冀区域的PM2.5在不同年份和季节都呈现出较高的浓度值,PM2.5的污染形势非常严峻。” 这位专家说。
在他看来,由于 PM2.5是造成灰霾污染、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公众想获知PM2.5污染程度可以从另外一个指标——能见度——中去获得。
他的研究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主要城市的能见度从1973年到2007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而京津冀地区比珠三角、长三角等的能见度更低。
根据河北气象科学院的研究,从1980年到-2003年京津冀地区88个气象站的能见度资料统计表明,从整体上看,京津冀地区24年中大部分地区可见度呈下降趋势,其中沧州、廊坊、天津、衡水和邯郸五个地区下降趋势最明显;而1995年以后,京津冀的石家庄、邢台、邯郸、廊坊、天津和沧州地区能见度较低;2001-2003年大部分地区能见度仍然呈现下降趋势,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地区能见度最差。
前述学者指出,就北京的能见度而言,北京自1998年采取“十四阶段”空气污染控制措施之后,北京能见度水平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但能见度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2000年以来能见度水平则保持不变或者下降的趋势,局部地区如河北西部地区甚至呈严重恶化趋势。
同时,京津冀地区能见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一年的能见度高值出现在春秋两季,而能见度低值出现则在冬夏两季,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特点。
因此,前述学者强调,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京津冀地区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强,破解整个区域的灰霾污染必须着眼于联防联控,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共同的控制目标。
“进一步而言,单靠环保部修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一个京津冀地区的PM2.5空气质量标准。”前述专家表示,“这需要三地政府进行充分的协调,尽快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