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民用化路径待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20:51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打破体制藩篱是关键
本报记者 郭冬瑾报道
1961年,阿波罗计划开始实施,到1972年计划结束时,一共花掉了美国人240亿美元,多次被指劳民伤财,但后来,这个计划却给美国人带来了高达几千亿美元的市场回报。
被商业管理界公认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剖析“国防需求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时写道:“国防需求成为产业竞争优势的前提是,它必须能呼应今后美国和海外的民间需求,企业的投资和技术能力才能转换成民间的实际用途。”
美国波音公司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波音正是因为很好地处理了军用高端技术和民用产业之间的转换问题,才实现了喷气式飞机的成功。除此之外,美国的国防投入,特别是在同苏联进行太空军备竞赛时产生的电子、医疗器械、通信等方面的成果,更是对其日后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航天科技在产业化方面也并非空白。在航天科技转化的方面,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火炬的研发。而航天科技的民用化、产业化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就开始实现,但一直局限在商业发射和卫星出口等层面。并且,在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中,已经开展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等领域的实验。站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我们更可以看到中国未来太空经济中蕴含着的无限产业前景。
在航天科技产业化这条路上,中国从未放弃过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航天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航天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航天科技没有开始产业化的步伐。应用卫星方面,气象卫星产业化的发展情况就非常好,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卫星寿命延长,为日后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栾恩杰还提出,在运载火箭、卫星有效载荷、测控平台等基础系统等方面,中国仍需要努力加强建设,只有将基础平台搞好了,航天科技才有产业化可言。
其实,在航天科技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的硬件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今年2月,中国桂林航天科技民用化产业园在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成,产业园第一批项目投资高达30亿元人民币,首批引进航天高科技应用项目3个。产业园将主要致力于航天科技产业链的建设,项目包括航天材料民用品产业化、航天高科技产品产业化等多个方面。
来自航天界的声音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科技产业化、市场化、民用化的希望。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一直是中国航天界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航天界正在积极地迈出、走好航天科技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把航天技术运用到民用,不仅可以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还将促进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发展。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将得以实现。“十二五”期间,我国航天航空产业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扩大航天民用规模。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航天技术的产业化,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航天科技产业化提供支撑;二是要实现航天科技研究、设计、生产和应用能力这条产业链的良好对接,航天科技所需的国产元器件、原材料配套水平都需加强;三是要打破航天产业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使我国航天产业不再受限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