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前三季6979亿盈利 张口圈钱4635亿“富银行” “穷银行” 无钱放贷 钱哪去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3 13:46 来源: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劳佳迪报道制图任萍

  1.65万亿——如此天量到抽象的数字究竟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京沪上半年GDP总量、去年2085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之和,同时,它还是全国银行业前三季的营收总数。

  4600亿又意味着什么?它是中国金融产权交易累计7年的交易量,也涵盖了今年以来上市银行的再融资规模。作为“输血”主角的银行,加上6979亿元净利润的“造血”效应,似乎理应不差钱。

  但看似“丰满”的银行“钱袋”却演绎着异常 “骨感”的现实。针对房贷人的放款如今遥遥无期,中小企业信贷困境依旧破解无门。这像是一个深不可测、难以尽述的资金怪圈:这么多净利润与融资金额到底去了哪里?

  去向1 欲补巨大资本缺口

  天量银行资金的去向之一,被业内归因于重组资本金,而搅局者正是针对资本充足率的新版监管规定。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大幅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全球监管的统一标准。

  虽然按照监管层的时间表,《巴塞尔协议Ⅲ》的国内尚未推行,但今年4月底《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已明确,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

  来自大型券商的分析报告更富直观性:到2012年末,没有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上市银行的资本缺口将达到3000亿左右,到2013年年底的资本缺口大约为5000亿。

  记者接触到的银行内部一个风险测算模型则显示,如果100元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银行可以只准备4元资本金,风险权重为20%,可以准备1.6元准备金,但如果100元贷款是由50元的100%风险权重贷款、30元 50%风险权重贷款和 20元20%风险权重贷款组合而成,银行需要准备5.52元资本金。

  去向2 应对存款准备金率“多级跳”

  银行资金的另一大去向,市场普遍认为是用以应付世所罕见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频率。 2011年以来,央行已6次宣布上调,其中4次更是一月一调的高频。

  从经济学原理看,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也就约小,信贷规模将受影响。

  目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加上保证金存款上缴准备金冻结资金相当于2-3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实际存款准备金率或已达到最优上限23%的水平。

  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去年年初15.5%的存款准备金率计算,与当下21.5%差了6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银行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就要向央行多缴存6万元准备金,可贷资金也就相应减少了6万元。

  去向3 股东现金分红占一半

  记者注意到,除了外部政策的影响外,银行本身分红机制的特点也让日进斗金的银行始终“差钱”。以2009年底为例,各家银行纷纷祭出再融资计划,仅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再融资规模就超过2000亿元。

  与之并行的,是工行现金分红率达到43.59%,建行达到43.91%,中行达到44%。据悉,三大行的大股东都是中央汇金公司。汇金公司虽是代管国有资产的政策性公司,但毕竟是企业,其头顶上还有与其性质相同的中投公司。中投公司的注册资本都是来自发债,需要还本付息,这就决定了无论是汇金还是中投,都必须盈利,需要股权收益,因此,才规定中工建三大行每年必须拿出利润的45%左右分红。

  更诡异的是,证监会规定,上市银行进行再融资的前提本身便是最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要达到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以上。也正是因为分红与再融资之间盘根错节的制度性纠缠,银行的利润才无法全部拿去补充资本充足率,只能发债或者配股再融资。

  资本消耗为何只能融资来补缺?

  尽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资本监管措施收紧都是由外部政策变化导致的“自上而下”、顺理成章的逻辑,其中却也隐藏着一些难以回避的追问:为什么银行资本金竟会消耗得如此之快?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声闻启动的“再融资”机器竟是银行唯一的应对之法?

  这究竟是监管“外因”还是经营“内伤”?

  资本充足率不断下滑

  截至当下,今年16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4家银行宣布了再融资计划,规模达到4635亿元。数字之巨,不禁令市场回忆起09年抛出天量信贷之后,为补充野蛮扩张导致的资本金漏洞,也曾砸下数千亿再融资“救火”的银行业。

  这一次,再融资的背景是持续紧缩政策下,多家银行资本充足率或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下降。记者从日前发布的三季报上看到,南京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较去年末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南京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更是较去年末分别下降多达2.96和2.86个百分点。

  与去年年末相比,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的银行共有8家,7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比去年末下降。

  一个问题随之浮出水面:为什么持续紧缩会让银行资本不堪一击,不得不再度抛出融资“巨无霸”? “银行大规模融资的影响在经济上行期的时候一切都好,一旦经济进入到震荡的下行期,银行暗藏的资产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导致坏账的急剧增加。”有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宽亦融资、紧亦融资

  货币宽松时放贷过速,需要再融资补充资本金;货币收紧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还是需要再融资补充资本金。不管影响资本金充足的原因究竟是何,股权融资已成为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渠道,银行习惯于将股权融资当作资本充足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补充源泉,几乎成了条件反射。

  难道银行自身“造血”功能不全?“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低,银行经营陷入‘规模扩张——再融资——规模扩张——再融资’的循环怪圈中”——这已是业内人士的共识性焦虑,而究其根本,中国银行业仍像发育不良的孩子,高度依赖赚利差的粗放盈利模式。

  据估算,目前银行业仍然有70%左右的利润来自存贷款利差收入。就以资本充足率下降最快的南京银行为例,其净利息收入贡献同样占据绝对数值。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2.7亿元,利息净收入占到46.7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依赖存贷利差是银行最原始的经营模式,在这种盈利模式下,流动性宽裕时只会鼓励银行尽可能多地对外放贷,直至其资产负债表遭到侵蚀,然后银行便不得不回到资本市场募集更多资金,以满足监管要求。

  一旦流动性收紧或者外部政策变化,“造血”模式单一的银行便陷入无钱可贷的尴尬。毕竟,为银行资产规模、网点数量、经营地域、员工总数等规模扩张埋单的,凭什么只能是伤心欲绝的股民、求钱若渴的中小企业和无辜受累的“等贷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