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政策微调不是为了救股市(国金时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4 01:3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9月CPI数据公布至今已经快1个月了,由于这一数据扭转了前几个月CPI扶摇直上的趋势,出现了向下调整,并且有预测表明未来几个月将进一步下降,因此有关货币政策可能调整的议论不绝于耳,并且对疲弱已久的中国股市明显起到了提振作用。这给投资者带来了一种希望,似乎未来股市行情的演绎,全看货币政策的走向了。

  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天津时指出,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政策的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随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货币政策将在“总提法不变的情况下留有充分的灵活性、针对性”。

  与高层表态相呼应的是,央行10月27日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显示,央行已经暂停了连续两周发行的3年期央票,就在距此一周之前,央行还下调了发行利率1个基点。日前,又有报道称,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10月新增贷款规模约为1400多亿元,原先紧闭的信贷闸门已显出松动迹象。今年第四季度信贷将平稳增长,最后两个月新增贷款将达到月均6500亿元以上的水平,全年新增贷款目标落在7.5万亿元左右将是大概率事件。

  这些讲话和迹象被解读为货币政策可能会出现“整体从紧,定向宽松”的调整。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此次微调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前期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保证中小微企业能够得到资金支持,保证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转,而不是为了拯救股市。

  最近一年来,A股行情日趋低迷,投资者损失惨重。诸多市场分析将原因归咎于从紧货币政策的推行,认为银行信贷的减量对股市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分析忽视了一个大前提——中国银行信贷资金从来都是不被允许进入股市。当然,在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由于信贷的实际投放量往往会超过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确实会有一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2009年A股市场出现的一轮上涨行情,与当时的宽松货币政策也有一定关系。但是,这种基于违反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资金流入虽然能够对股市起到短期作用,最终却有害于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当货币政策管理当局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加强监管时,这种由违规资金堆砌起来的市场泡沫终将破灭,留给投资者的只能是一场灾难。

  A股市场目前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日益庞大的融资需求对有限的市场资金的抽离作用,压抑了市场的量能发挥。随着对银行信贷管理的加强,政府已经将股市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一个通道来使用,IPO的过度拓展,新股发行定价的“狮子大开口”,上市公司高管的疯狂抛股兑现,都对市场资金造成了可怕的抽离作用,市场已经成为权贵阶层暴富的“摇米机”,而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却只能被动地承受财富被不断绞灭的痛苦。将股市下跌的原因归咎于从紧货币政策的推行,混淆了股市下跌的实质性原因,使中小投资者将希望不切实际地寄托于货币政策的调整上,寄托于违规资金进入市场上,这对股市的健康发展是有害无益。

  当然,股票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气市场,有借题发挥的特点,不管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当一种认知广泛流传以后,它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市场,近期的行情演绎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在承认股市的这种特点并且在操作上顺势而为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A股市场目前仍被政府视为一种有效的融资工具,用以解决银行信贷从紧管理后企业面临的资金紧张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IPO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市场的主流,而保证投资者在股市中得到回报则依然停留于政府的口头,缺乏有实际效果的措施推出,只有这种制度性问题不出现大力度的改革,A股市场的行情就不可能出现大的变化。因此,投资者在市场操作中必须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时刻把风险控制放在最重要位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