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壳地方财政年末大补亏损公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8 04:02 来源: 信息时报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
处于暂停上市边缘的*ST昌九收获1.6亿财政补贴,今年亏损已成定局的ST建通也收到当地财政补贴8000万元。到了年底,亏损公司又开始狂揽政策礼包。
四季度以来,已有29家公司宣布获得政府驰援。而今年的年终“进补”特点,呈现出了补贴金额大幅攀升和涉“补”公司大量增多两大特征,就连往年“要钱”相对较含蓄的中小公司,也在紧缩政策背景下成为补贴大户。
分析认为,在圈钱容易的资本市场,壳资源就有了其特有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补贴处于暂停上市边缘的上市公司或许只是为了日后更方便“圈钱”而已。
上市公司年前大“进补”
又到一年岁末时,上市公司纷纷获得政府补贴的年前大“进补”。巨灵金融服务平台数据统计,进入四季度以来,就有29家公司宣布获得政府补贴,平均每个交易日有1.45家收获政策大礼。
和往年一样,濒临退市的公司仍是政府雪中送炭的重点,*ST昌九就是其中典型。2009年和2010年分别亏损8407.19万元和14054.23万元,今年1~9月再次亏损8730万元,从*ST昌九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依靠自身经营实现全年扭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市场普遍认为公司今年应该难逃因连亏3年而暂停上市的命运。然而就在命悬一线之时,*ST昌九11月4日发公告称,公司获得化肥生产补贴、特别困难补贴等经营性财政补贴人民币1.6亿元,这样一来,公司今年很有可能一举“扭亏”,并借此摆脱因为连亏3年而暂停上市的命运。
除了ST公司之外,一些今年处于ST边缘的公司也得到了政府补助驰援。如华星化工近日即发布了获得政府补贴7500万元的公告。由于这笔政府补贴的加持,华星化工预计今年净利润很有可能扭亏为盈。此外,四易其主、今年亏损已成定局的ST建通,也收到当地财政补贴8000万元。
在各类税收优惠、上市奖励、减免银行利息、节能减排补贴、调整产品价格和设备购买、产品推广补贴,甚至还有特别困难补贴的支援下,一大批濒临退市或ST的公司由此起死回生。
刚上市公司也开始染上“恶疾”
据记者梳理,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获得的补贴,呈现补贴金额大幅攀升和涉“补”公司大量增多两大特征。前两年最少向政府伸手“要钱”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今年也在频繁“哭穷”。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刚刚上市的公司也开始染上这一“恶疾”,以财政红包输血来进补自身的糟糕业绩。今年5月18日刚刚登陆创业板的安利股份,出乎意料地交出了一份并不光鲜的成绩单,公司前三季净利润同比仅上涨8.75%,远远落后于创业板平均增速的利润增值。然而安利股份11月3日当即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今年已获得政府涉及17个项目的各类补助资金1363.3万元。无独有偶,去年9月上市的创业板公司阳谷华泰,也在上市的首个年头就出现了业绩变脸,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39.41%,第三季度净利润仅为266.59万元,而公司计入第三季度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就有200.51万元,占到了净利润的75%。
从目前披露公告情况来看,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占到了补助去向的近七成。在经济增速放缓加上银根收紧的双重压力下,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今年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部分顶不住的上市公司也开始向政府求援,一些公司补贴费用甚至占到净利润的五成以上,成为其业绩的中流砥柱。
“补贴依赖症”难挽公司业绩低迷
事实上,今年的政府红包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每逢年末就开始“大补”一直是A股顽疾。据统计,去年60多家濒临退市的ST公司总计获得政府补贴近22亿元,平均每家接近3300万元。从补贴原因来看,大部分公司可说是“语焉不详”,例如“因政府加大扶持农业力度”、“航空业发展补贴”等等看似模糊的原因,往往就能获得动辄上亿的补助。
然而,政府补助只能救得了公司一时,大部分公司即使获得了巨额补助,其经营困难局面也仍然难以扭转。以京东方为例,这家堪称国内数一数二的液晶面板企业,似乎陷入了亏损——补助——融资——亏损的恶性循环,隔三岔五融个几十亿,同时还时时享受国家优惠地方政策。仅从2009年年报来看,京东方获得政府补贴7亿元,是A股中涉猎范围最为广泛的,包括工信部、北京、合肥、成都四处支援让公司成功避免了再次被ST的局面。然而,在政府重金支撑的背后,京东方交付的仍然是一张张亏损的答卷。自2006年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政府给了京东方11.89亿元的补贴,但公司一共亏损了59.83亿元。公司今年前三季21.43亿元的巨额亏损,要不是有中国远洋顶在前面,估计也可以冠绝A股了。更加仍人深思的是,公司季报中竟然只字未提亏损原因,反而用了大量笔墨描述公司今年如何落实任务、推进项目,而且大篇幅描述公司面临的困难,“公司在整体经济形势与行业环境依旧低迷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完成了很多任务,做出了很多成绩。”
京东方是最突出的例子,但绝不是唯一个案。“补贴依赖症”不仅难以扭转公司经营困难局面,反而还会宠坏上市公司,一些“吃皇粮”大户往往将政府补贴不到位当做业绩亏损的雷人借口。如深南电A就认为今年上半年巨亏2亿多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补贴未落实,高金食品也将亏损原因归结于国家相关补贴未到位。然而,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非要政府补贴才能盈利,这样的畸形公司又如何能让投资者放心?
记者观察
“进补”只为继续“圈钱”
政府动用公共资源补贴上市企业,这个不可能作为企业长期收益来源的顽疾一直饱受诟病,却奇迹似地始终延续着。政府一再补贴这些“扶不起的阿斗”,说穿了,还是政府的“政绩工程”与上市公司的“圈钱效应”取得了“双赢”而已。
三安光电在2008年借壳上市后,连续四年四次实施了定向增发,成为资本市场赫赫有名的融资大户。而在取得融资“资格”的背后则是地方政府的鼎力相助,公司日前宣布收到政府2.5亿元补贴款,而去年这一数值更是高达7.5亿元。可以说,没有政府的红包驰援,就没有公司的连年业绩增长,也就更没有年年定增的基本资格了。
而除了这些已上市公司之外,对于拟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同样不遗余力。比如成都高新区2009年出台政策,在该区注册企业如果上市将给予300万元奖励,再加上市级、省级的其他奖励,该地区企业只要上市就能获得上千万元资金。
投资者对此大为不解,企业上市本身就能从资本市场融到很多资金,根本就不差钱,为何还要政府贴钱?有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历年的业绩越好看,评估市值就越高,公司上市就能融到更多资金。
其实,政府的动机也很好理解,君不见一些地方政府为保得本地那些“独苗”是多么的不遗余力,好不容易培育好上市了,怎舍得其轻易退市?更何况一旦暂停上市了,无疑是对政府形象的打击。然而,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无论是退市也好重组也罢,都应该是市场的选择。但这些“不死鸟”每每在地方政府的护佑下坐定其“补贴专业户”的位子,更“理直气壮”在资本市场“圈钱”,无疑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大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