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需要一个供需信息网络菜贱伤农其实是中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原始状态的结果张立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8 09: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这真是不幸,去年价格暴涨的那些农作物、中药材品种现在出现了暴跌,生姜、大蒜、白菜等等在原产地积压而无法出售。每天都有各地菜农寻求帮助销售的信息,从柿子到土豆。
这种大起大落的状况极为罕见,反映了中国经济处于一种停滞中的不确定状态。去年席卷一切的涨价潮是在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投机商人利用市场通胀的预期,集体炒作的结果。由于这些被炒作对象并非生产周期过长的产品或者稀有的资源,因此,这种炒作只能是偷袭而无法长久的抬高某类产品的价格。
因为,产品被炒高价格后会产生“蛛网效应”,刺激供给。今年的价格暴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由预期制造的生产供给过多,而需求较为稳定造成的。所以,即使今年货币环境仍然宽松,投资商炒作价格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当然,货币紧缩政策打击了通胀预期,投机客也缺少了兴风作浪的氛围。
通常而言,蛛网效应体现在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当中,比如猪肉。大棚技术的提高已经使得蔬菜生产在一年当中的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并让生产周期变短,除非遭遇了大面积的气候灾害,否则,蔬菜供应一直处于动态稳定的状态,不会出现供需的大起大落。
现在,蔬菜价格的逐年上涨体现的是一种通胀条件下的成本递增,而不是供需失衡。当前因生产过剩而导致的价格暴跌,也说明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很有弹性。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吸引,增加供给没有问题,短缺往往是因为利润太低造成的。
这次菜贱伤农的事件,其实是中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原始状态的结果。除了少数生产基地有组织性外,大部分农业生产与牲畜饲养都是散户所为。这种生产状况缺乏可靠的供需信息,很容易被市场波动蛊惑产生蛛网效应,农民总是周期性的受伤者。这种波动也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为农产品在CPI的构成权重中最高,毫无疑问,货币政策变动也会改变宏观经济。
在追求GDP业绩的时代,几乎没有哪个地方政府有兴趣在农业上投入,而组建一个全国性的供需信息网络,是消除蛛网效应的基础。尽管每年有部委提出这样的目标,但是执行力不佳。而且,即使种植户自己组织起协会也是不被允许的,这意味着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还没组织起一个适应市场的供需销售网络。
随着种植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运输销售过程中不合理的收费太多,政府打压终端销售价格与成本上涨之间的矛盾会逐步的削弱种植部门的利润。这种趋势可能逐步推动农产品供给减少或者品质变差,直到利润变得更有吸引力。这不是分配由城市向乡村的转移,因为主要部分被油价、过路费、租金等吸走,生产者在这链条上与中国制造业工人一样悲惨。事实上,农业生产者长期被抛弃在工业化社会之外,他们是无助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