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云计算 何时不再“云山雾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21:25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赵伟报道

  网上流传这样一则小笑话:中国一留学生去打工当报童,不带计算器,习惯动作抬头望天时心算找零。顾客大为惊讶,纷纷掏出计算器验证,皆无误,也抬头望天,惊恐问:云计算?今天它真的被研发出来了?“云计算”这一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词又跳到人们眼前。此“云”到底是“云兴霞蔚”还是“云遮雾绕”?《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日前就“云计算”相关问题展开采访,从各个角度一探“云卷云舒”。

  概念:定义宽泛,云海茫茫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地来讲,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目前人们常说的“云计算”并不单单的指狭义云计算,也不仅仅是从一个广义的概念上来说的。确切地说,目前人们常常提起的“云计算”是从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衍生出来的更为广义的概念。通常认为,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许多数据表明,大多数所谓的“云计算”并不是真正云计算。Dr. Dobbs杂志与Forrester公司在对1021家开发商进行调查后发现,仅有4%左右的企业目前部署了应用程序云计算。信息周刊的Outlook 2010调查结果表明,有10%的企业正在做所谓的“云计算”(即CPU在线、存储等,但不包括SaaS)。

  从产业分层来讲,云软件、云平台、云设备是“云计算”;从应用者角度来讲,云存储、云杀毒也是“云计算”;从资本市场的投资人角度出发,重新打了包装的“物联网”也等同于“云计算”;从普通纳税者角度来看,各地政府纷纷计划花重资、占用大片土地打造的“技术中心”就是“云计算”。

  支持:云计算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云计算正在从概念宣传进入到实质发展阶段,工信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这样表示。从5年前“云计算”概念在美国诞生到今天,之所以说在中国是进入到实质发展阶段,是因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培育与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去年10月,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作为先行试点示范城市。

  《通知》发出的当月,北京市经信委就发布了“祥云计划”,提出在2015年,使“云计算”的三类典型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及软件服务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由此带动云计算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而后,上海也发布了“云海计划”。同时,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中,云计算也列入重大专项之一;此外,上海还发布了《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财政扶持政策实施办法》,宣布设立云计算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深圳也在今年8月成立深圳云计算产学研联盟,并启动“鲲云计划”,预计到2015年,深圳将产生1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

  反对:圈地严重 建设重复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专门对国内相关单位的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划拨15亿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1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606.78亿元。

  在产业转型的旗号下,各地云计算产业园或云计算基地建设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北有北京的“祥云工程”,南有广州的“天云计划”,东有上海的“云海计划”,西有重庆的“云端计划”。而不仅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这5个城市先后启动云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云计算产业园区建设,佛山、成都、兰州、南京、宁波、哈尔滨、济南等多个城市纷纷成立云计算产业园区。业内人士认为,在缺乏云计算项目认定标准的背景下,云计算有可能成为房地产项目圈地的新途径。

  前不久河北省廊坊市的占地面积高达2010亩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润泽国际信息港就被质疑是变相的圈地项目。为了一探北京“祥云工程”的究竟,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亦庄的“中国云产业园”。令记者大失所望的是,该产业园还处于尚未开工状态,该项目的筹建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北京网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CEO林宇表示,“说实话,据我们了解,如今各地云计算项目大部分还处在投资阶段,而且是质量不太高的重复建设。先买个几百万台的服务器再说,但是用来做什么呢,并没有想好。”

  除了有圈地的嫌疑外,各“云计算产业园”似乎都在互相竞争,在比拼谁是业内的老大。记者了解到,深圳“鲲云计划”希望利用绿色高效的云计算平台服务深圳乃至全球的企业用户,同时为深圳企业提供全球网络服务,力争将深圳打造成“亚洲信息枢纽中心”。而兰州市政府与浪潮集团签订建设西北云计算中心、发展云计算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浪潮集团将在5年内投资20亿元,将兰州着力打造成西部地区的信息枢纽中心。

  为此,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呼吁,千万不要把云计算搞成第二个房地产。“政府不要追求云计算设备的规模,更不要说什么做全亚洲的数据中心或全世界的某某中心。云计算本身是一种绿色计算,不是比规模、比设备、比厂房,发展云计算决不能变成简单的圈钱圈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则表示:“最近出现的许多技术还处于混沌状态,不知道其发展方向怎样,这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应超前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但目前,我们对一些新技术出现跟风现象。他举例说,“云计算”的概念对于谷歌而言,意味着更好的搜索能力;IBM用它是为了更强大的解决方案;微软提出“云—端计算”的概念,是强调其计算能力。“他们都是基于自身的市场需求来考虑的,而我们现在因为‘云计算’又掀起新一轮技术中心的重复建设,到底计算什么?很多人不知道。”

  炒作:资本市场上的包装新星

  “云计算”正在成为自“物联网”之后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炒作主题。之所以把物联网和云计算放在一起,是因为物联网的四大组成部分:感应识别、网络传输、管理服务和综合应用,其中中间两个部分就会利用到云计算,特别是“管理服务”这一项。因为这里有海量的数据存储和计算的要求,使用云计算可能是最省钱的一种方式。

  国内外对物联网的内涵和产业发展仍处在研究探讨阶段,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有些人却把物联网作为一个筐,将现有信息通信技术中每一个部分或信息化相关的全部内容,甚至物联网应用中每一个技术环节全部都包装成物联网,无限扩大了物联网的范围。当物联网这一概念已经不能成为资本市场炒作的概念时,云计算正巧登场了。

  资本市场上所谓的云计算,事实上是一个广义的云计算应用概念。即只要通过借用云计算技术,来达到云计算效果的一切应用领域,都可以戴上云计算概念这顶帽子。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目前在学术领域研究云计算的高校和机构有很多,像华师大、交大和中科院都有。但说真正运用到商业的,恐怕只有浪潮集团和联想集团。但即使是中国最好的联想,其云计算研究成果也只是在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之后做的一些改进,而没有真正的自主创新。但是这并不妨碍资本市场的炒作。经过观察发现, 受云计算概念炒作,浪潮集团下的上市公司浪潮信曾经一个月之内从10元一度上涨到15.28元,涨幅超过50%。

  可以看出,云计算的炒作有两个核心:第一,在中国,能从云计算中获益的公司,用户群越大的越受益;第二,中国发展云计算,核心技术的比拼根本不存在,拼得只是包装能力。

  制约:“云安全”与“安全云”

  云安全,是一个从“云计算”演变而来的新名词。“云安全”是指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服务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

  云安全的策略构想是:使用者越多,每个使用者就越安全,因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足以覆盖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只要某个网站被挂马或某个新木马病毒出现,就会立刻被截获。

  这是个听起来非常不错的概念,但是反过来看,“云安全”恰恰揭示了云计算的安全隐患——隐私问题。用户参与即要收集某些用户数据,从而引发了用户数据安全的担心。很多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云技术收集。正因如此,在加入云计划时很多厂商都承诺尽量避免收集到用户隐私,即使收集到也不会泄露或使用。但不少人还是怀疑厂商的承诺,他们的怀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不少知名厂商都被指责有可能泄露用户隐私,并且泄露事件也确实时有发生。安全问题将成为云计算企业推广、应用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今后安全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将成为云计算企业拉开竞争实力的分界点。

  将安全问题回归到我们各地正在着力打造的“信息枢纽中心”,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球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将外企的数据都放在本地的云端中,方便了国外企业,也带来了地方经济的效益。然而,从国外的政策角度看,这基本上是不可行的。例如,加拿大的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Act,明文禁止政府数据存储在国外。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欧美国家对数据的流动都有严格的控制。

  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完善立法

  在美国率先提出云计算这一概念后,我们看到,欧洲各国在概念的热炒下购买了美国大量的产品,结果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互联网中心主任何宝宏表示:“目前国内仍未掌握云计算相关的核心技术,而且也没有厂商能够提供完整的云计算业务解决方案”。同时他强调称,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存在“过热”现象,地方政府主导的云计算中心缺乏商业模式和统一规划,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IDC云计算基础资源薄弱,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国内IDC规模小,技术、管理水平低,无法满足云计算业务发展需要。

  我国在云计算热潮中会不会成为美国倾销云计算产品的市场?在技术不能自主创新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要长久地依赖于美国技术?IBM凭借“智慧地球”无疑已经在无锡等“智慧城市”项目中扮演了技术支持的角色。

  反观我们本土的提供云服务的运营商,云快线似乎成了典型案例。成立于2009年10月的云快线,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云计算技术研发与商业应用的公司之一,并且拥有CloudEx弹性计算平台。过去两年中,云快线曾经在中国的云服务领域风光无限。如今,云快线提供的云服务已经成了过眼云烟。云快线从提供商用云服务到全部转向后台研发。关于云快线为什么会有这种调整,是云服务业务运营状况不佳,还是转向研发,期待日后卷土重来,现在都不得而知。

  目前,市场上从事云服务的有几类厂商。第一类是电信运营商。它们具备雄厚的财力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架构,所以被认为是最适宜转向云服务而且最具竞争力的一类服务商。第二类是一些传统的IDC服务商和数据中心、灾备外包服务提供商,它们在服务市场上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一方面由于数据中心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这些传统的服务商必须进行转型,从原来提供简单的空间、设备租赁,到现在要全面提供增值的云服务。目前,这些服务商在尝试提供云服务的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租赁业务。它们的转型是循序渐进式的。第三类就是像云快线这样专门从事云服务的服务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把宝全部押在了云服务上。云服务市场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对它们来说都有可能是滔天巨浪。

  从一个传统的IDC服务商转向云服务商,这其中要跨越多少道坎呢?传统IDC服务商转向云服务,首先要经历技术基础的转变。没有科技就没有生产力。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永志认为:“在打好相关技术基础的前提下,服务商还应该继承IDC服务中的高质量运维体系。说得直白一些,低端服务器与虚拟化的简单堆砌是无法为用户提供IDC级别的云服务的。”

  云计算时代到来无疑是中国重掌信息基础设施主导权的契机,既要兼顾公共政策得当,无差别待遇,又要注意扶持自主创新能力,暂缓信息技术穿越过境的压力很大,中国产业界要加紧步伐掌握核心技术,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才能真正“腾云驾雾,冲上云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