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家峰会理性思考金融创新 ———第二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观点摘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7:47 来源: 金融时报

  2011年10月26日,第二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暨《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1年)》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该会议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金融时报社和《银行家》杂志社协办,和讯财经对此次论坛进行了全程在线直播,并通过微博(http://weibo.com)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出席大会并致辞。

  本次银行家高峰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创新再思考”,国家开发银行监事长姚中民、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朱鸿杰、交通银行副行长侯维栋、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陈彩虹等银行家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银监会创新部副主任尹龙、研究局副主任张晓朴、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银行家》杂志社主编王松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中信银行副行长欧阳谦、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樊志刚、北京银行副行长赵瑞安、西安银行董事长王西省、包商银行副董事长金岩、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徐小建、全国服务小企业及“三农”双十佳金融产品获奖单位代表以及中国银行家百佳示范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行长任路平等嘉宾分别围绕“转型与创新”和“创新与监管”分论题在座谈环节展开对话。普华永道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梁国威和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中国金融》主编魏革军两位专家分别担任座谈主持人。嘉宾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金融创新的理解和思考,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见解和看法,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现将嘉宾精彩论述与网友观点摘编如下:

  一、当前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必须积极应对。

  王华庆:本次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银行业所处的金融经济环境尚未好转,甚至在有些方面有所恶化,我们对此要有充分、清醒的认识。目前经济发展还面临众多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出口下滑和贸易保护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通胀压力交织在一起,使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受流动性紧缩的影响,小企业资金紧张,出现经营困难;一些地方的民间融资也出现资金断裂现象。此外,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影子银行等问题也存在潜在风险。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商业银行要妥善应对。一要持续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防范全球经济疲软及资本市场动荡可能导致的拨备风险和市场风险;二要深入理解和研究相关产业、金融政策,适应监管新规,合规经营,规范发展;三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既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坚守风险底线,稳健运营;四要优化资本配置,加强内控管理,全力化解房地产市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潜在风险。

  姚中民: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从国际上看,欧债危机加剧;从国内看,通胀高位运行,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运行的效率有待提高。

  二、金融创新是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王华庆:金融创新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市场参与者之间利益和风险的分配与再分配贯穿其间,科学有效的金融创新推动着金融体系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姚中民:我国广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中小企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资金缺口极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经济领域的风险高、周期长,传统支持能力有限,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金融保驾护航,再融资安排、结算、咨询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新情况、新举动。只有通过金融创新,切实提高金融的覆盖率,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侯维栋: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仍然是必要的。与十年前相比,中国银行业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渠道的脱媒,技术脱媒的加速,银行传统业务已经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能再走以往靠利差过日子的发展途径。今后必须实施管理创新,按照市场化原则,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体制机制,把有限资源配置到最切合市场需求,带来最大投入产出比的业务创新领域,加大创新力度,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汪洋:创新问题本来就是一个真理,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的灵魂,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但是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间经常出现一些大的地震、海啸,比如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产生了对虚拟经济、金融业创新本来不应该产生的疑问。

  金岩:银行的创新就是要往实体经济引导,要向方便客户方面发展。就简单传统业务而言,客户需要大量的贷款,银行的手续却如此繁杂,我们没有自己的一套过硬的贷款技术,就靠抵押担保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我们的创新应该是降低客户担保要求,针对客户的实际需要,围绕这些方面的创新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网友观点:金融创新就像是化学反应力的催化剂,少了不行,但是多了也不行,只有适当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过度金融创新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不能以偏概全,完全丢弃金融创新。

  王华庆:过度的金融创新的确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因此以偏概全,甚至对金融创新因噎废食。对于金融创新的评价和使用,我们必须辩证对待,趋利避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实现其有益价值。

  姚中民: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几百年来西方金融发展取得的成就靠的就是金融创新,未来金融发展仍然要靠创新。因此,我们不能束缚住手脚,丧失创新的勇气和动力。

  侯维栋:面对国际同业创新过程当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反而要深入分析,总结规律,恰当掌控金融创新这把双刃剑。

  网友观点:我们当然不能对金融创新工作以偏概全,但是目前源于金融创新在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问题却层出不穷,特别是个人理财、信用卡问题所带来的近年来大量的上访事件。

  四、金融创新应该与业务发展相匹配,同时应该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风险管控和实体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姚中民:金融创新决定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实质,好的金融创新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的关系;三是创新要更好地为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服务;四是创新要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五是创新要借助合理的机制和模式加以推动。

  朱鸿杰:金融创新不是无本之木,要有坚实基础。金融创新必须紧扣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以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出发,将创新上升为一种战略,以金融创新持续提升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陈彩虹:金融创新应当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来进行,围绕服务客户的需求来进行。金融创新应遵循规则运行,加强规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避免陷入先创新、后规范的恶性循环。

  张晓朴:我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福利增加的创新,前面几位演讲人讲得很好,他们没有谈特别抓人眼球的所谓的复杂衍生产品,而是谈如何贴近市场、如何贴近实体经济的创新,这应该是一种比较正确的创新方向。

  金岩:创新不是产品越多越好,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包括银行在内,天天说我们有多少产品,但其实不是产品越多越好,关键是我们有多少适销对路的产品,我们很多产品是库存产品,客户根本不需要。

  网友观点:我们需要从更深更宽的视野来审视金融创新,如果仅仅从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次危机,而不考虑进行重大的制度创新,逐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很难避免危机重演的。

  五、金融创新要有“度”。

  唐双宁:对金融创新的再思考,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创新要有“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监管永远追赶不上创新,但监管要永远追赶创新”。金融危机就是源于华尔街贪婪下的过“度”创新。创新没有什么不对,但超过了“度”就转化为金融危机。穆勒讲过一句话,“你挥舞拳头的自由到我的鼻子前面为界”。

  就今天论坛的主题来讲,这个“挥舞拳头的自由”就是金融创新,这个“鼻子前面”就是监管所及的地方,就是监管的容忍度。

  朱鸿杰:杠杆原理如果合理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会实现乘数效应。金融创新就相当于启动了发动机,形成杠杆比率到市场上去,使财富收益得到倍增,但是杠杆有受限的范围,一旦超过这个范围杠杆会断裂,会出事故。

  网友观点:近年来部分银行相继发生了一些违规操作和重大的操作风险案件,内控是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短板。

  六、我国目前对于民间融资、准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还比较缺乏,必须要对这些予以重视,严防潜在风险。

  唐双宁:从地方“准金融机构”的“度”看,小额贷款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及融资租赁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多由地方负责准入和日常监管,存在“四不”,即监管标准不一,监管意识不强,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力度不到位。从“民间融资”的“度”看,近年来由于银根偏紧,企业“钱荒”,持续导致民间金融活跃,民间金融组织游离于监管之外,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发生风险或者纠纷时找不到法律依据,一旦经济环境恶化,有可能引发更大风险。随着民间高利贷愈演愈烈,现已延伸至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和部分商圈。准金融机构、民间融资的活跃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可以视为一种“金融创新”,但有时“局部正确会导致整体错误”,如长期不能实施有效监管,使其掌控在“度”内,极易引发风险。我认为对这些机构和行为要扬长避短、去弊存利、有疏有堵,特别是要让“挥舞拳头的自由”

  只能到“鼻子前面”为界,为此建议:一是组织力量摸清情况做到“看得见”;二是合理分工明确监管,做到“摸得着”;三是制定法规予以规范,做到“管得住”。

  陈彩虹:我国的金融监管应以市场为基础,把审慎经营和控制风险的第一责任赋予金融机构的所有者、管理者。作为监管当局来说,各项监管措施的制定和出台,要有前瞻性,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2000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实践证明协会在维护银行业市场秩序,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网友观点:据有关资料,今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366家,贷款余额2875亿元,为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绝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由省金融办负责准入及日常监管,大部分省又把日常监管职责下放给地市县有关部门,普遍缺乏有效监管。

  七、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不是过度,而是有效金融创新显著不足。

  姚中民:中国才刚刚开始创新,我们不能扼住手脚,丧失创新的勇气和动力。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加强金融创新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鸿杰:我们目前不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是有效金融创新不足,能促使金融业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金融创新严重不足。

  樊志刚:转型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本身有模仿式创新和自主性创新之分,我们现在主要是模仿式创新多一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转型,只有实现转型,国内商业银行才能真正在战略机遇期的过程当中,真正实现从过去的单一商业银行转向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商,同时,从本地化银行逐渐转向国际化银行。

  尹龙:我们现在正在思考的金融创新,往往不是中国的金融创新,而是美国的金融创新。比如说,报纸、媒体报道“影子银行”的非常多,但实际上中国的影子银行相对于欧美还是没影子。思考金融创新的时候直接与过度的金融创新混淆在一起,这是我们非常担忧的一件事情。我们如果把这个问题判断错了,以一个金融创新过度的一些国家的法规思维,来想一个金融创新远远不足的国家的事情,想的问题可能也就错了。

  八、金融创新应该力求贴近市场,贴近实际。

  侯维栋:金融创新应当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来进行,围绕服务客户的需求来进行,而不是远离实体经济和客户的需求,凭空地在市场上为创新而创新。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

  黄金老:银行创新应该本着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原则,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说银行要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我觉得我们有两个创新:第一,境外融资,第二,银行理财,这两个创新都符合这样一个原则。

  欧阳谦:从金融网络角度来看金融风暴,就像一个电网。,比如我们坐飞机到北京上空一看,灯火辉煌,但是如果有一片电路忽然短路了,电流的负担没有减少,它会分载到其他地方。如果电流大了,会把其他的都压垮。实际上,我们在交易时能够感觉到金融风险的蔓延、传播,从A银行到B银行,再到保险公司,它的传播规模、速度,还有复杂、艰难程度,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

  九、监管与创新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监管应该为创新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

  朱鸿杰: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既有矛盾对立一面,也有辩证、统一的一面。关键是双方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让大家能够形成一个透明的思想、统一的共识,这样创新和监管才能良性互动。

  樊志刚:只有商业银行自身、监管部门、市场这三个方面良好互动,形成良性的金融创新生态,才能有利于金融创新发展。

  汪洋:其实创新与监管,我觉得就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关键的问题是怎么解决好创新和监管这两者的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说“鸟在笼子里飞”是说在体制之下你可以搞改革,现在理解“鸟在笼子里飞”,这个笼子是要不断变化的,所以也就是在变化中创新。所以我认为,监管与创新是一个共生体,有很好的创新,也必须有很好的监管,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间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监管要随时而上,创新在不断进步,监管也应该不断进步。

  魏革军:金融发展的历史也是金融创新的历史,同时也是金融监管的历史,监管政策不断适应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调整。

  任路平:在实际工作中,感觉这几年无论是从金融业的创新,还是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都在逐渐加大。创新和监管有联系,但不是说有了创新才有监管,各个行业都有监管行业,我觉得这样才可以在一个行业里更加规范经营。

  网友观点:此次危机引发了对金融创新的广泛质疑和反思,同时却极大地推动了监管创新,似乎金融创新和监管创新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总是此消彼长。

  十、当前监管对于创新及业务发展存在很多限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放开。

  王松奇: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严格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比《巴塞尔III》还严,这当然是好事。我们银监会里确有一批高级专家,但是到下面的县里,可能就找不到银监局的人了,人员不够、监管力量不够。我觉得应该从政策、监管上适当做联合调整,允许商业银行在创新上,在业务拓展上开一些口子,监管适度放松。

  王西省:对于小银行来讲,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感觉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我们的切身感受是到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各方面的监管,尤其是今年以来在实务工作层面上,监管的力度有很大加强。我确实感觉到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实际上说到底就是社会经济发展、自身、政府的法律制度几方面协调,可能也有一个匹配度问题,这个“度”怎么来把握。我们感觉,对创新的宽容度、容忍度较小。

  十一、中国银行业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创新观念,改变创新机制,鼓励尝试,允许失败。

  侯维栋:中国银行业不乏优秀的单一创新产品,但整体创新的持续力仍有待于提高。不乏创新灵感,但把创新灵感转化为具体产品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为此,应从金融改革、监管导向、管理机制、人才队伍、技术应用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中国银行业传统组织架构、流程冗长,条块共同协调的成本较高,甚至有局部揽权推责,划地为牢的现象,决策的速度和执行的力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影响了产品服务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应通过实施管理创新,优化管理流程,做到与产品有关的各个环节高效响应,确实提高面向市场,迅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樊志刚:下一步要真正促进创新的发展,真正由模仿型创新过渡到以自主型创新为主,恐怕要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监管应该为创新不断提供条件的便利,商业银行自身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市场、客户也要逐渐增大对于金融创新的宽容度,包容性。

  网友观点:监管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满足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十二、转型是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事情,在转型过程中应该注重层次性和结构性。

  张晓朴:转型更倾向于分为两个层次:收入结构的转型,内部管理的转型。收入结构的转型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内部管理的转型,特别是怎么样进一步把目前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真正能够做得更精细化一些。

  连平:商业银行转型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资产业务持续受到直接融资发展的压力,同时还受到宏观调控方面的管理压力,信贷增长总的速度受到一定限制;负债业务这两年也遇到很大的压力,今年应该是负债业务对商业银行冲击最大的一年。转型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主题,恐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会继续走在这条道路上。

  樊志刚: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产品业务模式的转型,一个是收入增长模式的转型,还有一个制度管理模式的转型。

  徐小建:所谓“转型”,第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二,为了适应客户对金融需求的需要。第三,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一个企业、金融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转型必须有转型目标和转型的方向,为了实现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必须要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

  十三、大、中、小型商业银行转型的内容和方向是有差异的。

  赵瑞安:对于大、中、小型银行的转型,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型银行,可能是向全功能化转型,对于小银行,可能更多在一些特定产品的转型。但转型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果,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我们不是在所有的行业和所有银行去竞争,这是我们中型银行转型的一个方向。

  王西省:中小银行的创新跟大银行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更多的是面对区域经济、区域中小企业,还有其他产业,脱离不开地方产业的土壤。

  十四、银行要始终把社会责任放于首位。

  王华庆:商业银行要积极反映诉求,改善公众关系,成为有社会责任的银行,不仅是社会对银行提出的要求,也是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做成百年老店的内在需求。

  汪洋:对于银行业来讲,我们现在都讲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是一种宣传企业名声的东西,而是企业要做大就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我就向我们的企业家们提一个倡议,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要以人为本,为人类做贡献。这样的话,我觉得在创新的问题上就不会出现那些所谓的问题。

  网友观点: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对金融危机以及中国银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是中国银行业和银行家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渠道。

  十五、总结

  杨再平:国际金融危机后,我们对金融创新的认识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提升阶段,我国总体不存在金融创新过度的问题,而是相对不足,当前阶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当然也要保持一定的度,主要是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风险管控及实体经济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监管良性互动,控制好风险,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