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16:05 来源: 《中国商界》杂志

  文/刘志伟

  自喻半个文化人,常常为当下许多文化“理论”所惑。近日参加一个文化party,遇有高人指点,豁然开朗!记得五十岁时写过一首《自嘲》,有“初度五旬,人生半回;天命不知,无怨无悔”之句。今天回头再读当初的《自嘲》,真的要有一番自嘲了。

  时常念及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其实常常混淆一气、糊涂一盆,初以为只是贩卖概念而已。经一点拨,方知个中经纬,差之远矣!孔夫子之言被奉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历经诸多圣贤丰富,直至宋人崇尚的中庸等等,实在是毒害国人不浅。孔老夫子的“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说起来都应归于“传统文化”——一种惰性的、阻碍历史发展的垃圾文化。中庸的“进步”意义,大抵只在于社会“和谐”罢了。

  何言至此?孔老夫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圣人,其理论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影响至今未消,甚至还在继续“被流布”。“不惑”、“知天命”、“耳顺”乃至“不逾矩”,最后一句才是核心所在。整个社会都崇尚“耳顺”“不逾矩”,何谈发展?难道二千五百年前的理论今天依然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酱缸,相互矛盾的“立言”太多太多,以至于后来的“拿来主义者”都能轻而易举找到“理论根据”。

  理论总是滞后的,原本滞后的理论再传诸数千年,加之历代圣贤的“添枝加叶”,岂是一个“百味”了得?难怪马克思都说传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巨大堕力。试想今日社会之发展,难道坚持“不逾矩”,能够成功吗?

  同样属于传统文化的易经,确实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今奉之可以逾越时空的“宇宙理论”而用以指导一切,似乎有点玄乎。如果不加扬弃地拿来套用,岂不坑国家害民家?笔者不懂易学,只认识一个“易”字——如果世间还有绝对真理的话,“易”就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君不见“否极泰来”乎?其实也可以是“泰极否来”的:人人都说银子好,其实“金子”更好。不择手段地积累财富,金子还可以转化为“不锈钢”——精致的小手铐一戴,大概就不是“否极泰来”了。

  至于文化传统,笔者以为应该大力弘扬之,毕竟这才是大浪淘尽的国粹。书法、国画、工艺美术……乃至中华餐饮。当然也不是单纯“拿来”,而是与时俱进,为世所用。书法总不能一直写唐诗宋词吧?今天距离唐诗、宋词的高峰时代毕竟远去了。任何一种文化样式都有成长、发展以至衰亡,实在“振兴”不成、留它不住也得任其“落花流水”。笔者以为,对待文化传统,更多地是弘扬其“外延”,诸如甲骨文在世界文化之中的地位、影响,一脉相承的文化价值,以至推演到“伟大祖国的五千年文明”等等。我们总不能回到茹毛饮血的殷商世代、一律用青铜餐具、通用“甲骨文字”吧?

  当今是一个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急剧的发展变化产生思想。我们不能单单因循守旧地躲在“传统文化”的光环里不出来。固守“四大发明”我们能进步吗?“抱残守缺”就要挨打,大概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积累的最有害的垃圾了。

  呜呼!笔者愚钝,四十始惑、五十不知天命、痴活陆秩,依旧未曾耳顺……不可救药矣。常常思忖,“自足”好呢?还是“不知足”好?不是笔者自相矛盾,而是“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在争斗而已……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