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潘家华:规划才是西瓜 节能只是芝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12:00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陈伟

  站在“十二五”这一新的历史起点,老工业基地沈阳正在面临新挑战。

  近日举办的“BMW中经智库高端对话”中,沈阳市市长陈海波明确表示,沈阳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而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的沈阳,要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新型工业化典型示范区,除了要面对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所带来的挑战,如何抓住发展的新机遇进行低碳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样是一大考验。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BMW中经智库专家潘家华看来,城市进行低碳转型早转早主动,但在政策层面要尤其注意现实可操作性。

  城市化过程中的四重挑战

  9月底,《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已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而在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这一年以来,以沈阳为中心的八个城市围绕新型工业化加快了体制机制创新和一体化、同城化进程。据了解,沈阳经济区把推进城际连接带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并将在沈铁、沈本、沈抚、沈辽、鞍营等5条城际连接带上规划建设38个新城,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构筑载体。

  从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11%,到1978年不足18%,再到2010年的49.68%,中国人口在不断地增加,城市化进程还会在进一步加速,预计到2030年前后城市人口所占比例达到70%~75%。

  在潘家华看来,中国现阶段城市化面临着扩张、消纳吸收、旧城改造以及城乡一体化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就当前形势来看,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有可能在今年突破50%,如果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加来算,就意味着每年有近1400万人口进入到城市,而这1400万人口需要住房、需要就业、需要城市基础设施。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扩张的同时,新增的这部分人口如何被城市消纳吸收是一个问题。”潘家华提出,虽然我们现在说有50%的人口在城市里边,但是至少应该有2亿左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并没有完全市民化。他们不仅没有权利买房,而且子女在城市也没有享受到同等教育的机会。

  对此,潘家华强调,城市化过程中要避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做好相应的城市规划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人口扩张和消纳的过程中,老城区的基础设施需要逐步完善,这就涉及到旧城改造问题,而我们现在是一个二元经济体,城乡分割非常明显,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也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以及基础设施的拓展。”

  “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的低碳转型

  城市化带来城市文明跟消费的整体提升,伴随着更多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而这其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样值得注意。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从三十年前的6.5亿吨标准煤,蹿升到了2010年32.5亿吨,超过了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能源消费近年来稳中有降,中国的能源消费的量却仍在以每年6%~8%的速度增加。

  “中国目前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6.13吨,与法国持平,部分城市如天津的人均排放达到15吨,远远超过欧盟国家的人均排放水平,上海也达到13吨。” 潘家华指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部分城市已经处于步入高碳行列,低碳转型任重而道远。

  对于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潘家华建议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同时,逐步进行低碳转型的探索,提高碳生产率。

  “城市的低碳转型是要在高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并不是说要彻底摒弃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一些高能耗产业,而是要讲求碳生产率,就是每排放一吨碳增加更多生产力。”对此,潘家华表示,目前一个城市如果它的碳生产率能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就是低碳的。沈阳这样的制造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就要通过提高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

  如何在政策的制定上推进城市的低碳转型?潘家华认为政策上要讲求现实可操作性。“低碳固然是可以从节能技术的推广、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日常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各个方面来着手,但是更需要注意低碳政策的现实可操作性。”在潘家华看来,某些城市做低碳交通规划,而按照规划折算下来减一吨碳要12000元,成本太高,无疑是经济上的浪费,显然这是不可行的。

  潘家华一再强调,对于目前的发展阶段,低碳转型最需要的是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低碳社会,规划才是西瓜,节能只是芝麻,不规划好谈不上节能,而在城市规划上要重视城市建设的质量,无序规划和建筑质量不好所造成大拆大建的高碳行为,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