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该接轨国际的标准就是要接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01:2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一个名为“PM2.5”的环境领域专业名词最近很受关注,通过各类传播媒介,迅速在普罗大众中被认识。正如CPI等专业词汇最终为人们所耳熟能详一样,“PM2.5”也在不断占据着媒体的空间。

  “PM2.5”是什么?是大气中的一种微细的颗粒物,细到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这个名词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环保部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向公众征求意见时,将其纳入对空气质量的评价中。这意味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可能将在目前基础上得到提高,也意味着,按照新的标准,目前的空气质量恐怕更会显得不尽如人意。

  就在这两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外宾时表示,要完善环境监测标准,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很明显,“PM2.5”与臭氧等污染物被纳入对空气质量的评价,与高层下决心提升环境监测标准是直接相关的。监测标准不够高,既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也不能与民众的实际需求统一起来,不能与人们常识性的体验统一起来,这早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

  眼高才能手高。没有合适的高标准,很难想象,正在被环境污染所累的地区,能在不合适的低标准下不断改良环境质量。众所周知,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求解这个矛盾的最优方案是实现平衡。而各类环境质量标准,即是确定平衡点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态度明确,“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同时也指出,“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保障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护环境。”对照20多年前颁布实施的这部标准化法,今天的相关主事者多少应该感到羞愧。因为,时下的许多标准,远未能实现当年定下的目标。许多方面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其中的差距实在不小。

  就拿“PM2.5”的标准来说,美国早在1997年就已提出。这种容易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已经在一些地区越来越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PM2.5”作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后,可以更清楚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水平。

  必须要说,在环境保护这样的重大问题上,绝不可掩耳盗铃,环保部门有责任将真实的环境状况尽量充分地告知国民。信息的充分也有助于地方决策者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更好地选择一种平衡。这首先就需要环境质量标准与时俱进,该接轨的就要与国际接轨。认识到标准的落后却不愿做改变,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自欺欺人,意味着不负责任。

  有心者可以观察到,不仅在环境监测标准上,与国际标准有不小的差距,食品安全标准方面,同样也有许多问题。许多食品的安全标准水平不够高,既表现在标准值定得不够合理,也表现为该有的一些标准却缺席了。如我国允许的“农残”量比欧盟和美国高出数倍,有些标准则长期“原地踏步”,难以适应现实要求。更有一些行业,如乳制品业,还出现了安全标准被行业巨头所“绑架”的事情——关乎民生食品安全的重要标准“沦落”至此,让人情何以堪。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如果说,出于国情等因素考虑,推荐性标准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接轨的话,至少在强制标准上,要迅速靠拢。

  一个原本生僻的名词“PM2.5”如今为大众所熟悉,是一件好事。从“PM2.5”可能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到社会对标准问题再一次的反思,有助于推动标准化建设的步伐。该接轨国际的标准要接轨,这是当代人需要担当的起码责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