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金融引擎”作用 加快文化消费市场开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07:28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孟黎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到“扩大文化消费”,意义深远。
业内人士指出,文化消费在社会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在社会消费中所占比重,是衡量国民生活质量重要指标;文化消费潜移默化影响受众生产生活,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受文化生产制约,对文化生产有巨大影响和不可忽视的反作用,它既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又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点。
据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根据国际经验,按我国目前人均GDP4500美元测算,文化消费总量应在5万亿元左右。这4万亿元缺口与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也制约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据专家分析,制约我国文化消费增长的障碍主要在于:文化精品缺乏,不能满足消费者精神期待;文化产品创意能力不足,阻碍了文化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文化产品价格虚高,限制了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文化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抑制了文化消费需求释放;文化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影响了文化市场健康运行。
如今,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东风,填补这4万亿元缺口、挖掘文化消费“富矿”正当其时。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从多方面着力。作为国民经济血液,金融业在扩大文化消费进程中大有可为,“资本之翼”不仅可为文化产业“造血”,也可拓展自身业务增长点。
为文化产业投放贷款最多的国家开发银行就获得了“双赢”。荣获第二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家喻户晓,而其制作公司北京华录百纳影视公司却鲜为人知。该公司是国开行支持的第一家影视企业,其推出的《汉武大帝》、《王贵与安娜》等电视剧掀起了观看热潮。
“开拍电视剧,首先得找钱。融资难是影视行业普遍存在的发展瓶颈。国开行为我们量身定做的3000万元贷款,不仅能扩大再生产,还能拍出更多精品力作。”北京华录百纳影视公司的财务总监孙伟华如是说。
诚然,扩大文化消费首先需要供给方提供足够丰富的文化精品和文化服务,需要培育优质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新人才,这些都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一批耳熟能详的影视佳作提供了资金支持,并扶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然,扩大文化消费不仅仅意味着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同时意味着扩大文化消费受众覆盖面。专家指出,文化消费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公共文化消费,二是商业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消费水平越高,则文化消费受众覆盖面越广,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就越广阔。在提高公共文化消费方面,国开行先后融资2亿多元投入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建设,探索了破解公益性文化事业融资难的路径,社会反响良好。
虽然在扩大文化消费中,“金融引擎”已发挥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提升空间。文化企业收入不稳定性制约了银行信贷投放,金融对文化产业融资需求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是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金融业需转变传统观念,拓展金融支持扩大文化消费的崭新途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文化产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行业,金融对文化的支持不仅要融资,还要融智。”所谓融智,指的是金融行业应寻找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的文化消费点加以支持,主动培育大众期待的文化消费点。
从国家层面讲,接受采访的有关专家表示,应采取多种措施实现金融资源和文化产业有效对接,立足于发挥信贷、保险、证券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资源,从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服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创新直接与文化消费相连接的新型消费金融市场,促进文化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
与此同时,对目前“一哄而上”文化产业的现象,业内人士也不无忧虑。“一方面,扩大文化消费要对症下药,不能仅靠'烧钱','烧钱'烧不出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防止热钱进入,致使文化产业虚高。”
与物质消费不同,文化消费是一种情感需求,是一种心理代偿。在此意义上,推动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在此领域,金融业空间广阔。金融业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有效开启文化消费热潮,既是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融资、融智、融心”的有效渠道,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