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大亚湾石化区环境管理陷成本之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9 01:44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王晓明

  《广东惠州:千亿GDP背后的环境隐忧》追踪报道

  近日,本报刊发的《广东惠州:千亿GDP背后的环境隐忧》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反响,惠州市大亚湾区政府第一时间和本报取得联系,并表示石化区的环境和安全一直是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为确保石化区环境安全,惠州大亚湾区政府正准备规划将石化区采取封闭式的管理。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如果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如果要真正弥补石化产业带来的安全隐忧,惠州大亚湾区政府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都将占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时,整个大亚湾石化区进行封闭式管理也仍然面临着困难。当前石化区内的居民搬迁已经成为当地政府棘手的难题。

  如此,一个并非良性的石化发展镜像图浮出水面。对于中国10多个石化工业城市来说,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的困惑或值得我们思考。

  环保投入须占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惠州大亚湾管委会(下称大亚湾管委会)给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大亚湾管委会的环保投入达到10亿元人民币。而随着“十二五”期间石化区的扩容,大亚湾管委会的环保投入仍将进一步加大。

  记者从公开可查询的《大亚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看到,在大亚湾“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列表中,其中关于环境保护项目的计划投资是33650万元。

  大亚湾新闻中心相关人士对记者解释称,列入表中的项目以及计划的33650万元资金投入并非大亚湾石化区整个“十二五”期间的环保总投入预算,“还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购买消防设备、环境治理等项目未列入表中,目前还无法对‘十二五’的环保投入作出具体的预算”。

  2010年,大亚湾区实现的GDP是343.2亿元,“十二五”期间该区的GDP增长目标为年均12.6%,到“十二五”期末,大亚湾区的GDP目标将达到620亿元人民币。根据国际通行的经验,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基本相协调,环保投入须占当地GDP的2.5%以上,这意味着大亚湾在“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的环保投入均须超过10亿元,并且到2015年达到年投入15.5亿元的规模,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与环保协调发展。

  然而,与此相对比,大亚湾的财税收入却不见得会有如此乐观的增长。2010年大亚湾地区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还仅为14.1亿元,即使按照15%(大亚湾“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年增长率为15%)的年均增长率,到“十二五”期末,大亚湾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也只能达到28.2亿元的规模,每年的环保投入都将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而以国内目前环保做得最好的石化园区——上海石化工业区为例,2008年~2010年,该园区的环保投入分别为16.16亿元、6.7亿元和20.29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年固定资产投入的18%、7.1%和37.4%。

  封闭管理遭遇搬迁难题

  大亚湾管委会官员对记者表示,大亚湾区管委会正准备规划将石化区采取封闭式的管理,这一举措就是要加强石化区的安全管理,而封闭管理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石化区内自然村落的整体搬迁。

  早在2009年5月,大亚湾管委会就发布了大亚湾石化区内的南边灶村庄整体搬迁通告,搬迁涉及的自然村落包括南边灶村居委会下属的六个自然村:岩背村、南边灶村、石下灶村、金竹岗村、土湾村、新桥村。

  动迁指挥部透露的信息显示,南边灶村整体搬迁的安置选址确定在大亚湾西区的德州城南面,当时预计在2012年12月30日前可以搬迁完毕。然而,搬迁工作的进展并不如计划中的顺利,难点在于政府与村民在补偿标准上产生了争执。

  “根据政府的搬迁补偿方案,整个南边灶村的搬迁成本大概在28亿元左右。”南边灶村动迁指挥部如此回复。一位不愿具名的大亚湾管委会官员表示:“搬迁带来的真正难题是维稳,但目前看来,搬迁补偿和安置问题一直进展缓慢,也矛盾重重。”

  据了解,为了加快推进上述几个自然村的搬迁工作,大亚湾区动迁办每半个月都主持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每次会议的核心议题都离不开“如何加快”这四个字。“但南边灶村庄整体搬迁工程量确实非常大,涉及到搬迁补偿和安置区建设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要照顾好搬迁村民的利益,因此现在没办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搬迁计划完成时间。”大亚湾新闻中心主任林彰永表示。

  暴露规划弊病

  记者发现,大亚湾石化区所面临的拆迁难题和政府投资成本的上升与石化区早期的规划不完善密切相关。广东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几位研究员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大亚湾石化区早期规划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是产业规划,都要么按照传统产业规划的思维进行布局,要么一相情愿地延续计划经济的思维去进行产业链设计,缺乏弹性和可操作性。

  据广东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在大亚湾投产,随后石化区规划的缺陷开始逐渐暴露:山被推平了,河涌被填掉了,而就在填掉的河涌旁,因为排水需要,又挖了条渠;被四横八纵的方格网状道路分得整整齐齐的方块,却不适合厂家使用,中海壳牌260万平方米的项目用地因为之前多年的协商才保留了下来,但占地170万平方米的中海油炼油项目在当时却找不到合适的用地,滨海大道的建设使码头通往厂区的油管只能拐弯绕过或从地下钻过,根据乙烯生产流程设计的产业链布局也随着市场运作的变化成为空想。

  这些存在的问题迫使大亚湾管委会必须对园区的规划进行全面调整。特别是2009年,中海炼油项目的投产已经使得当时27.8平方公里的园区面积完全不能满足石化区企业的要求,必须通过扩容,才能增加石化中下游产业配套项目和精细化工区的面积,此时对扩容范围内的居民区进行搬迁,其巨额的成本更像是大亚湾在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园区过程中交的第一笔“学费”。

  更为关键的是,欠缺长远考虑的园区规划对大亚湾石化区产业链的设计带来了长远的影响。早期的大亚湾石化区主要以引入中海油、壳牌等大型石化企业为主,注重石化上游产业的打造,但对石化中下游产业链企业的招商却没有同步进行。一直到2009年之后,大亚湾石化区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要打造石化中下游产业链条,加强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无奈由于石化区扩容进展不顺,其中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入驻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拖慢了整个石化区产业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记者观察  “循环经济”是惠州石化的出路

  近几年来,国内沿海城市的石化产业园区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不可避免地给当地带来一系列的环保安全等隐忧问题。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发展最快的石化产业园区之一,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值得业界思考。

  事实上,国内石化园区建设并非没有先进的楷模,同样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上海化工区,该园区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环保措施最得力、产业链做得最好的石化园区。

  上海化工区在启动建设时期就非常注重打造“循环经济”的概念,有意识地打造整个石化的循环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企业同期招商,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让企业之间在化工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等方面形成互供、共享的关系。到2010年末期,上海石化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上中下游化工生产链条,产品关联度达80%以上。

  产业链条的完善对上海化工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带来了明显的帮助。2010年该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728.9亿元,同比上升67.8%,单位土地产值为1.242亿元/公顷,同比增加71.3%。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单位产值方面,上海化工区都已经达到或接近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韩国丽川化工区、新加坡裕廊化工区等世界级化工园区的先进水平。

  而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支持了上海化工区对环保的投入,2008年~2010年,该园区的环保投入分别是16.16亿元、6.7亿元和20.29亿元,相当于当年园区全年固定资产投入的18%、7.1%和37.4%。虽然其生产总值低于面积更大的大亚湾石化区,但其环保投入却远远高于大亚湾石化区,大亚湾石化区在整个“十一五”期间的环保投入也只是10亿元的规模。

  幸运的是,在经历了前期的规模化扩张之后,大亚湾石化区已经注意到了上海化工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安全环保、循环经济模式方面开始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只有继续扩大石化上游产能,完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产业链条,大亚湾才有机会实现其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的梦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