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应向乡镇转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9 01:44 来源: 中国经营报孙大午
国务院新闻办11月16日发表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
从数据来看,近十年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还是有了很多新进展,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解决农场的长期发展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应该说,中央一直都很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连续发了8个一号文件,但从实际效果看,农村变化不大,经济没有明显起色。我觉得这些一号文件,表明了国家的一种态度,却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发展思路,也没有一个可操作的突破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我认为,我们国家的经济重心应当向乡镇转移。
现在县级以上的城市已经开始膨胀式发展,而地处农村的乡镇发展滞后、缓慢。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始于农村,但实质却是县城及以上城市经济的开放。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实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建设。经济重心始终集中在县城及县城以上城市,这让农村的人才、资金及建设用地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激发了城市的活力,使城市迅速繁荣起来。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农村的巨大输出之上的,不可能持续发展。时至今日,其弊病已日益凸显:一方面是城市(包括一些县城)规模越来越大,交通拥堵,房价虚高,能源供应紧张,人口和就业压力巨大,大城市病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是农村的人才和资金继续流向城市,农村经济萧条,城乡差别不断扩大,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可以说,我们的城市已经奔跑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大道上,农村却还在小农经济的泥泞里蹒跚。在这种局面下,单纯的讲反哺农村或反哺农业,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农村的改革是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从开发区起步。深圳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因为设立开发区而崛起,全国学习深圳经验,结果就是在县城都建立了开发区。可以说,我们城市的发展建设,就是以建立工业化的开发区为依托的。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明确要启动内需、重视民营经济,这是很好的趋势。我们要看到,城乡差距既是问题,也是机遇,越是落后地区,提升空间越广阔。如果我们将经济重心转移到乡镇,弥补城乡的巨大差距,让边远地区、穷乡僻壤发展起来,那我们国家的经济就能继续高速发展,而且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空心村问题等也能迎刃而解。
将经济重心转移到乡镇,发展乡镇经济,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城乡差别都很小,甚至没有差别。欧洲一些国家的乡镇,比城市更适于居住,经济发达,社会安宁;我们集团的干部到韩国旅游,韩国的农村工厂很多,别墅林立,基本分不出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农村;我们到台湾考察,台湾的民雄乡就有两个工业开发区,连有名的中正大学都坐落在乡镇里。
将乡镇作为经济重心,并非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早在1985年,上海市就曾经提出过“三个集中”的发展模式,即人口向乡镇集中,企业向乡镇工业园区集中和耕地向大农场集中,不过这个模式没有贯彻到底。我发现,现在发展较快的山东省在很多乡镇设立工业园区,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战略重点,乡镇发展热火朝天,很有起色。农民很明白,在田里种庄稼穷,在地上种企业富,农村单纯靠发展农业,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我想,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各种差距,减缓城市压力,解决大城市病,我们国家的经济重心就应当向乡镇转移,在乡镇的广阔天地大力发展工业,通过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而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变村庄为市镇,让人们安居乐业。
作者为河北大午集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