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小农产如何对接大市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9 06:24 来源: 金融时报

  李文龙

  继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的土豆出现滞销后,近期山东枣庄、安徽怀远等地的白菜也陷入了滞销困境。进入冬季,正是白菜收获和集中上市的季节,但是价格却由去年的每公斤七毛钱跌至不到一毛钱,就是这样仍然缺乏销路。

  据了解,去年价格较高,种植面积扩大是土豆、白菜出现滞销的主要原因,今年丰收后价格大幅跳水,很可能让不少农户增收愿望泡汤。我们看到,在近几年物价波动中,只有少数农产品价格出现了结构性上涨。这就意味着,只是供求出现了错配,或者是季节性的、或者是地域性的。随着反季节蔬菜种植和牲畜规模化养殖发展加快,只要调剂得当,信息畅通,完全可以无“甚贵甚贱”之忧。

  部分蔬菜滞销背后依然是困扰农业生产多年的“小农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农民单户生产,大都根据往年的收成和价格来盘算明年的种植,不但信息滞后,而且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极弱。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使得农民在大市场面前几乎毫无议价能力,定价更无从谈起,利益缺乏保障,市场变动也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风险。

  产业化是各级政府为解决小农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开出的良方。业界人士分析,近些年土地流转快速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社纷纷成立,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未来重点应放在销售端的组织化上,尤其要解决产业化与产业链条过长之间的矛盾。

  比如土豆,既是菜盘子里的蔬菜,又是薯条、薯片的原材料。发展产业化是为了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时提高附加值。但是产业链条过长也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每一环节的利润最终都反映在最终消费端的成本中。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农贸市场、超市进场费,往往造成菜价过高。而且,一些易储存的农产品容易被游资借机炒作囤积,去年以来生姜、大蒜的价格波动中,游资的身影总是频频闪现。

  这种矛盾导致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赚走或者被各环节摊薄,城镇居民吃的是高价菜,但是农民的收益仍显微薄。而往往价格高时农民扎堆种植一种农产品,供给急剧上升,消费端则因为菜价过高需求下降,供需错位造成区域性的个别农产品滞销时有发生。

  因此,提高农民收益则遇到一个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目前不少地区在推广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时,正尝试对于不同用途的同一农产品区别对待。比如水果,一般直接消费的比加工果汁的品质要高,对于直接消费的水果通过农超对接直供超市,减少流通费用,深加工则采取订单农业规避价格风险。

  实际上,许多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由地方政府主导。例如,内蒙古、甘肃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反而适合土豆生长,有“马铃薯之乡”之称的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就把土豆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但是,生产由地方政府鼓励,农民主导,市场却是全国的“大市场”说了算。尽管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和销售无组织的弱点,但单靠农民自身的信息渠道仍难以与大市场进行对接。

  “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产品产业化的基本要件,也是防范市场风险的必要之举。近日北京市商务委组织连锁超市、连锁餐饮和菜市场赴乌兰察布采购土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卖难问题。这也提醒地方政府在鼓励农民种养殖特色农产品时,还需在拓展市场销路、稳定销售渠道上下点儿工夫,利用信息和资源优势搭建起平台,抽出部分资金和力量,建设区域性的交易市场或者网络交易平台,搭起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桥梁。

  需要强调的是,蔬菜、水果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广,尤其是大棚技术的运用,使得一些“大众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为供应充足,所以价格机制在消费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某种蔬菜水果大幅涨价,就会寻找其它替代品,所以农产品价格大起之后往往就是大落。这成为经济运行中令人头疼的问题,也是影响通胀预期最不稳定的因素。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为减缓市场波动,有关部门还须运用信息渠道优势,科学预测供需状况,及时向种养殖户发布信息,增强市场前瞻性。

  山东、安徽的白菜出现滞销后,有许多经销商家以及专业合作社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不断发布供需信息。我们不仅需要这样的应对机制,还需建立起长期稳定畅通的农产品供销机制以及信息发布机制,避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尴尬。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