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发债券获高倍数认购 地方政府融资逐步走向阳光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9 06:24 来源: 金融时报高国华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广东和上海市政府债券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开启了我国地方政府通过自行发行债券融资的新模式,同时有利于地方政府逐步建立稳定和规范的发债渠道,还有助于让地方政府的债务从隐性逐步走向透明。
记者高国华继上海市政府首期地方债成功试水后,11月18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迎来第二只地方政府自行发行的债券———广东省地方政府债。来自承销机构的消息显示,当日招标的两期广东省政府债券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3年期和5年期两个固定利率附息品种中标利率分别为3.08%和3.29%;认购倍数更是高达6.5倍和6.39倍。这两期债券不仅远远低于此前机构的预期利率,相较于上海市政府债券利率还低1至2个基点。
“广东省政府债券中标利率继续低于市场预期,表明主流机构对于发行主体良好的信用资质和偿债能力的高度认可。”来自工行的专家对本报记者分析说,由于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的特殊性,加上当前资金面整体宽松,债券需求较大,作为良好的国债“替代品”,预计后续发行的试点地方政府债,也将延续低利率中标的火爆态势。
国泰君安债券分析师胡达认为,上海和广东地方债的流动性相对以往财政部打包代理发行的地方债没有明显差异,但其资质水平显然要高于多省市打包在一起的平均信用,因此受到市场“热捧”。此前财政部代理发行的地方债,因其地方政府属性及流动性不足限制,发行利率一般高于标准国债10个基点左右,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3年和5年期国债的最新收益率分别为3.1515%和3.3979%。
“除了近期债券市场火爆,机构配置需求较强因素以外,承销商为维护和增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占据了一定因素。”有券商人士表示,一旦发行利率过低,恐将扭曲合理定价机制,料对未来长远发行不利,且目前的市场状况未来难以复制,投资人需审慎判断其合理利率水平。
尽管业内对两期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利率持续走低,甚至低于同期限的国债利率持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广东和上海市政府债券能够较低的利率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表明我国酝酿多年的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新模式得以成功实现,开启了我国地方政府通过自行发行债券融资的新模式,同时有利于地方政府逐步建立稳定和规范的发债渠道,还有助于让地方政府的债务从隐性逐步走向透明,有利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各级地方政府累积了巨量地方债务。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10.7万亿元。分析人士表示,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给金融体系带来较大隐忧,而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则有望激励地方政府更进一步健全完善各自的财政状况。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曾表示,隐性负债带来的风险到底该怎样防范和化解,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可以让地方自己筹资,是通过阳光融资的机制取得资金后,去投入对于地方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和领域。“可以说,上海、广东两地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的面世,为地方消除隐性负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深圳市政府日前就表示,深圳市即将发行的22亿元地方债将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等生态建设工程以及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重点民生工程。
专家表示,市场化的自行发债,将会直接检验各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偿债水平,从而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透明化、规范化。同时,各地方政府的增量举债规模,也将可能逐步转由地方债的发行规模来具体衡量,从而起到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作用。“虽然地方政府试点自行发债与后续推广,并不能直接解决现有的存量债务问题,但仍然有助于缓冲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财政规范、预算公开、资产负债状况、地方治理水平等各项指标在成为机构投资者关注重点的同时,也将逐步成为地方政府的关注重要环节。”
国海证券分析师陈亮表示:“2011年财政部代理打包发行的2000亿元地方债计划本月已经全部收官。在上海等四省市自行发行债券试点结束之后,2012年伊始,有关部门可能会首先扩大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试点范围,并逐步向全国所有省级地方政府全面铺开,成为常态的地方融资手段。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但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保障机制。”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在地方政府的GDP增长考核指标短期不容易改变的情况下,实施严格的地方政府发债的预算硬约束,以遏制发债规模的过快膨胀引发债务违约危机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地方发债还需要明确债务用途、使用、还款来源、程序等有效的监管手段。
专家还表示,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的全面铺开,不仅需要冲破既有法律框架的束缚,更为关键的还是要培育相应的市场环境要素,包括中央财政担保权力下放、资信评级体系建设与完善、多样性地方债品种创新、地方债利率市场化推动等一系列工作均应得到兼顾。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个信息对称的地方债券市场、实现市场主体风险与收益的对等,并推动地方债券有序、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