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绿色之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01: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为人所乐道、为潮流所推崇的一些外国绿色社区、绿色度假村,正面对越来越多的抗议声。显然,现实并不如想象那般美好

  谭薇/编译

  5000户零碳家庭、5000个新工作岗位,“充满活力的水滨建设”,清理一新的废弃矿山和垃圾场,超过三分之二的开放空间比例,由电缆车、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组成的绿色交通网……英国康沃尔郡圣奥斯特尔的“生态社区”新提案,简直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完美阐释。然而,愈来愈多的质疑和抗议声表明,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而圣奥斯特尔,显然只是近期受非议的绿色社区的一个样本。

  发展提案的生态困境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工作地点位于伦敦郊外的上班族当中,有76%须开车往返。鉴于康沃尔郡的公交及地铁班次较少,票价较高,覆盖率较低,这一比例要高得多。随着“生态社区”建设工程的开展,康沃尔郡私车流量必定增加。此外,康沃尔郡的住宅中,外地游客拥有的度假别墅超过6%;在某些靠近海岸线的黄金地段,这一比例更高达80%。令当地居民大为光火的是,这些设施齐备、装饰豪华的度假别墅常年闲置,鲜有人入住。而主打“水滨文化”、计划修建500余座“水苑”的圣奥斯特尔提案,也让距圣奥斯特尔3公里的生态主题公园“伊甸园工程”每年迎来120多万名游客,其中超过85%选择自驾游。

  圣奥斯特尔提案所面临的生态困境无疑颇具代表性:崇高的目的与晦涩的现实之间似乎永远有着无可调和的矛盾。对那些希求“奢华”与“绿色”兼得的现代度假村,情况则显得尤为复杂。

  譬如,耗资20亿美元的埃及红海海滨加利卜港建设工程将为游客提供600座住宅、4家酒店和1000个游艇泊位。“我们一直尽最大努力,减少项目对生态的影响。”开发商Kharafi集团副总裁易卜拉欣·萨利赫保证,“20%的能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集团还将投资7亿美元以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最先进的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然而,萨利赫未曾提及的是,加利卜港项目的主要目标人群是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和爱尔兰的游客,至于其引以为傲的伦敦、巴黎、柏林等直航服务究竟会留下多少碳足迹,也就不得而知了。

  同样,即将于明年完工的肯尼亚海岸公园度假区Medina Palms亦以生物沼气池、废水回收系统以及由电动越野车、自行车和三轮车组成的“可持续交通政策”为卖点。然而,在内罗毕机场落地之后,你至少得开两小时的车,才能瞧见Medina Palms的影子。

  曾斩获多项环保大奖的泰国苏梅胡德岛Soneva Kiri度假村或许是一个例外?不见得,从曼谷转机,一小时后降落在苏梅胡德岛,乘快艇走完最后2公里路程——其间释放的二氧化碳抵得上伦敦市区一环路每日高峰期的碳排放量。

  绿色社区的“邪恶问题”

  那么,所谓的生态工程,难道是以“绿色”之名行“奢侈”之实?可持续发展专家大卫·斯特朗更倾向于用“邪恶问题”(Wicked Problem)来概括这一现象:在信息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解决一个无法被准确定义的问题,难免遭遇不同程度的失败。“在不同的国家乃至地区,可持续性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发达国家,70%的住房将存续至2050年。打造未来新社区固然是好事,然而它并未触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保证老房子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如此,这种关注气候变化、调和实际需求与生态愿景的努力还是值得称道的。

  事实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绿色社区”并不是那些知名度最高、吆喝声最响亮的。譬如很少见诸报端的丹麦哥本哈根Orestad社区,其实是备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推崇的20年生态工程,将雨水引至单轨铁路地下管道的虹吸技术更是世界首创。600英里外的德国Vauban社区亦被业内人士奉为生态工程的典范之作。这个拥有5000位常住居民的小区是由一个废弃空军基地改建而成,所有建筑均严格遵循“被动屋”节能法则,最流行的私人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四分之三的住户未配备私车,在“太阳能存储场”,停车者须缴纳高昂年费。

  然而,“绿色社区”的居民也有自己的苦恼。譬如,为免误伤蝙蝠,风力涡轮机不得以最大功率运行;电车司机罢工时,多数人会被困于家中;私人开发商的进入亦令当地居民开始担忧Vauban的明天……可持续发展,依然是一个在“崇高”与“现实”之间进退两难的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