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清理整顿非法交易所“乱象” 监管部门掀起监管风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07:12 来源: 金融时报

  高国华

  记者高国华国务院将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消息,让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变得不再平静,它不仅意味着国家对各类交易所的全面清理工作即将展开,同时也意味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涌现的300多家各类交易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整顿风暴。

  1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全国地方金融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防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要处理好金融业与百业的关系,密切关注和跟踪分析国际金融形势和国内金融市场动向,依法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非法交易所等违法活动,维护金融秩序,守住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

  此前一天在证监会召开的新闻媒体通气会上,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为防范金融和社会风险,国务院近期将部署对各类交易场所的清理整顿工作,明确政策界限,建立工作机制,证监会将在国务院领导下,积极落实有关工作部署,协调有关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全国各类交易所瞄准“三不管”地带纷纷上马、乱象纷呈。由于缺乏规范管理,一些交易场所暴露出较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隐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国务院层面部署清理整顿非法交易所乱象,是加强监管、防控风险、规范市场秩序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专家说。

  野蛮生长的交易所今年以来,在各种经济乱象中,表现最为诡异的要数“交易所”乱象。有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超过200家以“现货中远期平台”、“现货连续交易”为幌子的类期货商品交易所。北京大学中国产权市场发展研究课题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省、市级都建立了产权市场,甚至一些较大的县也设立了产权交易中心,交易标的物从油画、大蒜、丝绸、辣椒、鸡蛋到玉米、稻米、稀有金属、煤炭、橡胶、苹果、棉花、钢材、食用油、食糖等无奇不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散落于全国各地的交易所已超过300家,文交所就有近40家。

  这些五花八门的交易所,有国企设立的,也有民营性质的,但大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它们的出现,有着流动性泛滥的土壤,有着实体经济投资难的背景,有着地方政府对金融中心的诉求,有信息物流配送不畅的环境,也有商品自身金融化的冲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如是说。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这些交易所在实际运行中离设立初衷渐行渐远,随意制订或修改交易规则等,不少最终沦为投机的工具和牟取暴利的机器。比如,上海红酒交易中心的交易手续费为成交额的2.5%,双边收取,管理费为每日结算后持仓市值的万分之0.55,交易费用几乎是股票交易的25倍。

  最为轰动的天津文交所交易规则的“朝令夕改”,更是将乱象丛生的交易所推上了风口浪尖。“投资人可以用份额的方式分割拥有艺术作品,完全背离了艺术品投资的一般规律。其目的并不在艺术,而是为热钱开一个博傻的场地,其结果将冲击整个投资市场和金融秩序。”财经评论人士叶檀呼吁,天津文交所制定的规则有意制造远比房地产市场更疯狂的资产泡沫,应关闭天津文交所。

  业内专家表示,各地交易所“乱象丛生”的背后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是盲目复制和攀比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本地交易市场,而忽视了市场建设本身的规律性和政府监管责任。二是违规炒作和过度投机。一些市场组织者往往不能严格管理,片面追求交易量,扩大市场规模,出现了违规炒作、价格偏离、逼仓等风险事件,给市场和合规交易者带来了严重损失。三是交易资金风险。客户资金的三方监管制度并不严格规范,极易出现被市场主办方侵占、挪用,甚至卷款潜逃的风险。

  乱象凸显监管缺位为什么各地的交易所会出现“大跃进”的势头呢?对此,不少专家都表示,这与今年国内通货膨胀的形势紧密相关,另外,“三不管”的监管状态也推动了这些交易所的肆无忌惮。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认为,流动性过剩和市场内在需求催生了交易所火爆。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也是各地交易所纷纷上马的原因。比如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就是经天津市政府同意,市金融办批准发起设立的;而云南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官网显示,该交易所由昆明市政府批准设立。“这些交易所成立的背后自然有着地方政府强烈的利益诉求。”胡俞越说,“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市场,是因为交易所的设立可以形成聚集效应,不仅能吸引巨大的资金流,而且如果交易所做大,对相关的仓储、物流等行业也都有益。”

  不过,专家表示,尽管有着上述种种客观情况,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国内相关监管的缺失,导致各类“交易所”野蛮生长。“作为一个新的金融创新项目,国内交易所的设立如今面临着法律监管的空白,可以说,这类市场既没有具体的监管部门,也缺乏相应法律法规。”胡俞越说,所谓“没人管”是没有明确的市场管理主体。这类市场既不属于有形现货批发市场,也不属于期货市场,因此,有些地方是“三不管”地带,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和管理。所谓“没法管”是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

  “国家针对期货和证券交易所的设立要求必须由证监会批准,但是并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地方政府成立现货或者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需要什么层级的监管部门审批,于是这些交易所自批自建也不能说是违法违规,并且事实上地方政府准予后,工商登记就可以完成了。”胡俞越表示,到目前为止,这类市场已经发展10年了,但还没有非常明确的主管部门,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清理整顿风暴来临在交易所野蛮生长的背后,是各地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战。为了吸引交易资源,很多地区在设立证券、期货和金融交易所这条路走不通时,文化、有色金属、排污权、农村产权等五花八门的交易所却遍地开花。

  为了规范各类交易所,2009年12月初,国家工商总局232号文要求“全国禁止新设立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2010年,商务部再度发力整顿大宗商品市场。然而,即便如此,在地方政府的“关照”下,仍有各类巧立名目且数目众多的新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盘接踵开市。可以说,由于各地执行政策力度不一,交易所泛滥生长的局面仍未得到遏制。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认为,为了防范金融和社会风险,对交易所的清理整顿势在必行。在进行整顿的同时,谢太峰认为,为了加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有必要发展目前尚是空缺的场外交易市场,在“堵”的同时,做好“疏”的工作。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应当将非法和不合法的交易场所进行清理和整顿,一些不适合作为证券化交易的就应该退出,从而防范风险。他认为,将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落到实处,未来还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来加以规范。业内市场人士表示,中央政府应建立统一的战略规划,落实一系列配套政策,对遍地开花的各地证券化交易所实施统一审批、统一监管,这才能引导市场要素向该去的地方汇聚。

  “下一步可能还会有相配套的措施出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通过统一监管,规范运作后,一些符合条件的交易机构会继续做下去,不符合条件的便会被清理掉。这其中,一些交易组织、机构、平台如果继续做下去,应该达到怎样的条件、如何进行管理,下边的内部设置、风险防控的制度建设、投资者利益保护以及信息披露怎样来保障好,这些都应该有具体的规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