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对冲基金突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6 01:3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高谈
阳光私募一直被作为国内对冲基金产生的沃土,不过由于缺乏大环境,阳光私募向真正的对冲基金的转型困难重重。即使如此,与之前相比,国内市场上涌现的首批对冲基金的尝试者,已经在有限的资源下探索前行。
业绩表现不错
“至少国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对冲工具,这对我们来说是个重大的机会。而有着惯性做多思路的国内基金经理,短期很难跳出框架,国内投资行业需要新鲜血液。”两年前从香港回到上海的中融子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事业部总经理朱永安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
和朱永安一样,看好国内对冲基金市场而放弃海外高薪回国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将海外对冲基金的一些交易策略带回中国。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冲基金数量较少,有的产品并未阳光化。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比较典型的对冲基金有:采取市场中性策略的民森旗下的民晟系列产品、朱雀旗下的平安财富-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基金,北京尊嘉投资旗下的尊嘉Alpha,博宏数君旗下的定向增发市场中性基金;采取宏观对冲策略的上海梵基投资旗下的梵基1号、鸿湖投资旗下的泓湖重域;采取事件驱动策略的有博弘数君旗下的博弘定增和上海证大旗下的证大金羊定增;正在募集中的兼有宏观对冲、管理期货与统计套利等多种策略的上海融彻投资等。
从业绩上看,今年以来,上述产品大多取得了正收益。“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它们能够不亏损,就已经达到市场的预期了。”好买基金总经理杨文斌告诉记者。
根据好买基金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民晟系列的收益约为0.9%、朱雀远指数中性基金的收益为-0.12%;尊嘉Alpha今年4月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5.47%;梵基1号自今年4月以来的收益为2.81%。
投资者不理解
尊嘉投资在北京成立了一只市场中性基金,在募资过程中,投资人反问市场总兼杨崇泽:“你说一个固定收益信托产品收益率是12%,一只对冲基金产品的收益率是10%~15%,那么我干吗冒险购买对冲基金?”
朱永安也告诉记者,有的投资者甚至把对冲基金收益拿来和高利贷比,“你们说对冲基金的年回报大概是15%,但是我们直接投资高利贷1年至少30%。”
这确实是对冲基金在国内遇到的困境。目前国内对冲基金的客户还集中于高净值的个人投资者,他们虽然是期待低风险、中等收益的高净值人群,但他们对对冲基金的认可度并不高,他们更青睐于身边熟悉的高利贷,或者是风险较小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大家对‘对冲’还有一个误区,提到‘对冲’就总觉得使用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一个是数量化,弄不懂。很多人都不会投资弄不懂的东西。”杨崇泽告诉记者。
一位有长期海外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本想回国创业,但回国转了一圈后,他怏怏地对同行说:“国外对冲基金的客户大多是保险公司、大型家族、券商,但是在国内,全是个人投资者,你们要如何做大市场?”
不过也有乐观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投资者对对冲基金越来越熟悉,随着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下跌,国内对冲基金的市场将越来越大。
杨崇泽告诉记者:“在今年货币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固定收益产品收益奇高,这给我们造成极大的困扰。不过,我相信未来随着政策逐渐宽松,这部分产品收益下降,那时将是对冲基金的好机会了。例如我们的产品,预计年化收益10%~15%,而单月业绩最大回撤一直在2%以内。”
杨崇泽认为对冲基金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控制下行风险,用低风险换取相对大的回报。“我们判断未来很长时间内,A股都将处于震荡中,这恰恰是对冲基金的重要发展机会,对冲基金更加习惯运用各种对冲工具,采取保护措施。”
除了培育客户的艰辛外,国内对冲基金面临着严重缺失的法律环境几乎让他们举步维艰。“其实不少人都是在打擦边球,否则根本不可能做下去。首先,没有正式名分就是个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朱永安拿着自己的对冲基金产品介绍书,指着上面的基金名称:“光是注册公司名字我们就遇到很多问题,‘对冲’、‘国际’都很难审批下来。”
目前国内阳光私募一直被认为是对冲基金的雏形,而绝大多数阳光私募是借用信托平台。根据信托法的相关规定,信托计划资金的交易范围非常有限,几乎只有A股。股指期货、商品期货、债券、货币等工具都难以运用。而对冲基金本身又要求能够参与广泛的市场,这与现行的阳光私募形式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对冲基金大多采用有限合伙的模式。“但是,有限合伙的模式受到合伙人数的限制,更多的是合伙企业法与国内信托责任的缺失,客户接受程度较低,目前只能在小范围内募集。并且,即便是采用有限合伙的模式,有的时候也不能覆盖一些我们需要的对冲工具。”朱永安告诉记者。
“当然,国外对冲基金也大多是采用有限合伙制的,但是税收有20%左右,远远高于国外合伙制企业的税收,这相当于一大块投资收益都上缴了。”朱永安告诉记者。
国内对冲基金生态体系尚不完备,比如独立客观的第三方对冲基金行政服务机构,相关的法律,审计服务体系等都未建立。“举个简单的例子,对冲基金的净值应该由谁来测算就是个问题,作为对冲基金,我们想把自己的业绩公开化阳光化都非常困难。”朱永安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缺乏核算净值的权威机构,一些对冲基金只能自己核算净值或者请银行核算净值。传统的基金仅投资于A股或者债券市场,其净值核算主要通过股票或债券的收盘价,而对冲基金由于需要运用多种金融衍生工具,其资产的定价就更加复杂。
三大难题
“坦白说,今年取得的收益远未达到我们的预期,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展不开拳脚。”梵基投资的董事长张巍告诉记者。梵基目前在国内市场有一只专门从事宏观对冲的基金,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取得了2.81%的收益,远远超过了普通的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产品。但张巍对这个业绩并不满意:“作为一只对冲基金来说,这个业绩还是不够的。”
“一般而言,宏观对冲基金最主要的头寸会配置在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国外宏观对冲基金在这两块的市场配置能达到七成以上,不过,今年4月成立以来,我们在这两个产品的市场上的配置上竟然为零。”张巍告诉记者。
由于是合伙制私募基金,梵基投资并不能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而交易所市场对我们来说规模却太小。”梵基投资总监李正锴告诉记者。另外,外汇市场也对合伙制私募限制准入。
今年,梵基1号的主要配置是黄金、A股和股指期货。对于大多数通过信托计划成立的阳光私募而言,除了A股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投资工具。
股指期货仓位限制是第二个难题。“由于不论基金规模有多大,都只能持有100手股指期货,这对于对冲基金来说太小。而这在国内又是最主要的对冲手段。”李正锴告诉记者。
除此而外,由于阳光私募并没有QDII额度,不能投资于境外市场,导致跨市场套利几乎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