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业:把控“风险点” 掐灭“导火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07:07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周萃

   

  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在2011年被反复提及。日前,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的地方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防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要守住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对于各类金融风险的处置,要坚持“谁的孩子谁抱”的原则,明确责任,确保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那么,哪些突出问题容易触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些突出问题与银行运营管理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银行业又该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从而避免成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索?

  “四标准”衡量风险点

  谈到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不能不让人想起2008年华尔街掀起的金融风暴在世界范围内所造成的恐慌与动荡。

  那年夏天,拥有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余额近一半规模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保险巨头AIG先后被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型为商业银行,加之较早倒闭的贝尔斯登,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全军覆没;货币市场流动性全面冻结,全球股市连续多日大跌。此后,金融海啸又马不停蹄地杀向欧洲。以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诸多知名银行为首的大型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各国政府不得不纷纷注资加以救助,而北欧小国冰岛干脆陷入国家破产危机。就连一度被乐观地认为与国际金融危机相隔离的新兴市场,最终也未能逃过此劫。就这样,华尔街一座又一座金融大厦相继倾斜,世界各地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卷入危机,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全球金融的剧烈震荡?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最根本原因,是偿付危机。他解释说,当欠债仅仅发生在某一个人、机构或银行时,可以视之为个别风险。但当欠债大范围发生于个体之间、机构之间、银行之间,以及个体与机构之间、个体与银行之间、银行与机构之间,偿付危机跨行业、跨机构以及跨金融业蔓延时,这便产生了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就国内当下具体的经济金融情况看,哪些行业、机构或地区最容易触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赵锡军认为,可以依照四个标准来加以判断:一是欠债数额是否非常巨大;二是还债能力是否足够;三是经营环境恶化的程度;四是现金流是否出现断裂。

  依照上述四条标准进行粗略衡量,赵锡军认为,当前房地产信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民间借贷和二级公路贷款是最需要关注的四个领域。

  “四领域”问题突出 风险可控

  显而易见,当前最容易触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四个领域---房地产信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民间借贷和二级公路贷款,每一个领域都与银行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息息相关,对其中一些领域的风险防范本身就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那么,以银行风险管理的视野来考察,“四领域”当前的运转情况如何?

  近二十年来,国际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无不与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的信贷风险有关。据业内专家推测,现有的银行信贷中,或有60%至70%的银行贷款与房地产有关,这些贷款包括房地产上下游产业的企业贷款,企业和个人房产贷款以及土地抵押贷款等等。房价上涨时,这些贷款的风险自然隐蔽起来,但如果房价下跌,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极大风险。如果某个资金链环节断裂,就有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爆发。

  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1)》显示,有67.2%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银行家们认为,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之与其关联的上下游行业较多,涉及面广,倘若未来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调整,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之前上市银行公布的三季度报也显示,三季度银行业关注类与不良贷款余额略有增长,而且发生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较高。国信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从三季报看,房地产公司的周转率和短期偿债压力已不亚于2008年,若成交量依旧低迷,且融资渠道继续受阻(如银行不给予展期或借新还旧的支持、信托产品发行不利等),则不良贷款将有可能产生。房地产是未来风险显现的重要领域。

  不过,在《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1)》中,仅有38.4%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压力,表明短期内银行家对此类贷款的风险担忧并不算强烈。

  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高度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规模迅速膨胀,运作不够规范;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偿债风险日益加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对融资平台公司信贷管理缺失。

  据审计署年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10.72万亿元。规模庞大的贷款给整个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隐患,其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回收过于依赖收入有限的地方财政;贷款质量堪忧;贷款与投资项目现金流错配;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投融资双方的管理存在漏洞。银监会更是在年初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列为2011年银行业三大风险之首,如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发银行大面积坏账,进而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地震”,对整个经济造成极大伤害。

  不过,总体来看,地方政府平台贷款风险可控。地方政府平台贷款主要投向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相当部分项目能够产生稳定和充足的现金流收入,完全可以覆盖债务本息,部分项目建设和周边、沿线产业开发相结合,综合收益也可满足债务偿还需求,这些项目都是具有自偿性的,只有少部分项目现金流不足以覆盖债务本息,需要财政予以支持。而且,平台贷款由于政府支持和干预较多,风险将得到有力控制。如财政部近期批准四省市试点自主发行地方债,对原有期限安排不合理的平台贷款,根据现金流与还本付息的实际匹配情况,经批准可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或展期一次,这些政策都有助于降低因流动性问题而造成的平台贷款违约风险。业内专家认为,新规之下,平台贷款风险短期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基本降为零。

  近年来由于银根偏紧,企业“钱荒”持续导致民间金融活跃,私人借贷、信用互助社、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组织迅速蔓延,高利贷十分严重。目前高利贷年利率普遍在20%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180%。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认为,民间金融组织游离于监管之外,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发生风险或者纠纷时找不到法律依据,一旦经济环境恶化,有可能引发更大风险。特别是随着民间高利贷愈演愈烈,现已延伸至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和部分商圈。一些企业及上市公司从银行套取低成本贷款后放高利贷赚取巨额利差,一些上市公司用募集资金搞委托贷款,成为又一种形式的“影子银行”,这些资金部分直接或间接流入民间高利贷,一旦资金链断裂,风险将传导至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

  而中金公司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则显示,虽然民间借贷的违约可以通过数种渠道间接传递至银行,不过由于银行自今年中期以来就注意到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并且进行了客户排查。因此,银行受到牵连的风险基本可控。特别是地方政府也开始警惕民间借贷隐患,预计一旦局势恶化,地方政府会和2008年一样出手维稳并协调各方进行债务重组。

  早在2008年末至2009年初,国务院就已先后下发《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和《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实施方案》,要求2012年底前,东中部地区逐步取消二级公路收费,西部地区是否取消由省级政府自主决定。商业银行在二级公路项目上的贷款余额普遍较大,随着2012年的临近,债务风险如何化解成为各家银行面临的问题。

  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后,以项目自身收益为还款来源的贷款,将受到直接影响,第一还款来源将丧失;以债务方综合收益为还款来源的贷款,受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小。

  加强风险管理 守住底线

  房地产调控、整顿地方融资平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持续的信贷控制,都让今年的国内经济情况变得异常复杂和困难。业内专家认为,2012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也是政府的换届之年,更是全球形势深度动荡的一年,很多结构性的矛盾都会相继爆发出来,银行业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守住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

  坚持严防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需要做实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一方面,继续严格把控平台贷款的审慎准入标准;另一方面,规范整改存量,继续落实动态台账管理、补足抵质押担保、合同补正、严格分类处置、风险资本和拨备计提等风险管理和抵补措施。

  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银行需密切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变化,增加风险排查和实地走访频度,全面掌握授信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的融资情况,加强对土地、房产等抵押品的及时估值和持续管理;要求在严格执行差别化房贷政策的前提下,首先满足首套、小户型、自住购房的贷款需求。

  消除二级公路债券风险方面,各家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以项目自身收益为还款来源的贷款未雨绸缪,落实还款来源,确保担保合同有效性。民间借贷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强内控,防止银行资金卷入民间借贷漩涡,禁止银行人员参与发放高利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