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01:1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孙行之

  乔治·塞尔特斯:

  面临困境,人便回到诗歌

  乔治·塞尔特斯诗选

  水之法则美丽而坚硬:

  用排水量升起,反衬人

  和他的家之无能。它否认

  预谋或欺骗。遇冷封冻;

  热了蒸发。它携带疾病

  与河海中鲜亮聪颖的鱼。

  嘶叫或闲逛在都市街区

  天、树和楼群倒映其中。

  

  它涤净并刷新我们甚而当我们

  囚于浴盆或在掩体中颤栗或不顾

  一切狂奔进情人的臂弯,那一刻

  耗子们也在逃窜。它静静延伸

  领地。背弓起太阳下一个圆弧

  唯一遵循着坚硬的水的法则。

  杨炼 译

  在英国皇家文学艺术院院士和英国最著名的诗歌奖项艾略特奖得主中,乔治·塞尔特斯(George Szirtes)是很独特的一位。他出生于战后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八岁随父母移居英国,在伦敦长大。刚刚定居英国时,塞尔特斯的双亲不容许他说母语,以便整个家庭尽快适应英国的生活。塞尔特斯就在英语的世界中度过了8岁到36岁的生命阶段。

  “这段经历对我很重要。”塞尔特斯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它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让我改变了接触语言的方式。”在多语言、多元文化之间的思维切换中,塞尔特斯对语言的触感尤为敏锐。“比如,我看到一个桌子,在英语和匈牙利语中它的叫法不同,我便会重新思考它存在的形式。”

  自其29岁出版第一本诗集《倾斜的门》即获得费伯纪念奖,塞尔特斯陆续出版了众多诗集、翻译著作,其中包括让他获得艾略特诗歌奖的诗集《卷轴》(Reel)。

  11月30日,塞尔特斯来到复旦大学,与中国诗人杨炼、萧开愚,威尔士诗人帕斯卡·葩蒂(Pascale Petit)展开英汉诗歌互译朗诵活动。四位诗人相互翻译诗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英翻译,而是一种基于意义、意境和音韵都高度吻合基础上的二度创作。

  “诗歌是让语言适应时代语境的艺术。诗歌能够让语言更加合用。保持语言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塞尔特斯说。在复旦大学与塞尔特斯互译诗作的诗人杨炼则说:“没有了诗歌,语言就没有了生长的根。如果其他文学形式是使用语言,诗歌就是在创造语言。”与塞尔特斯相似,杨炼也经历过语言环境的巨大改变。旅居欧洲,漂泊海外的20多年里,杨炼始终坚持用中文写作。与塞尔特斯迅速拥抱英语不同,他自称“虽离散于中国,但从未离散于中文”。

  这似乎是一个离诗歌渐行渐远的时代。人们对诗人的认知逐渐疏离,诗歌失却了上个世纪所具有的光环。作家格非在《春尽江南》中塑造的诗人端午就是一个在80年代颇受尊敬,却在经济开放的大潮中成为弃儿的悲剧角色。最近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唯有今年颁给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Tomas Transtromer)的这次,才是属于诗歌界的荣光。

  “不管到什么时候,诗歌的重要性总是存在的。然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于诗歌的需要和感悟不同。”塞尔特斯对记者说道。

  “连鞋子都没有的时候,人们会更需要诗歌。这是关于人们灵魂深处的问题。当人们在大众传媒中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他们会回到诗歌中寻找。”他认为,诗歌提供给人们的养料,是许多文学形式无法给予的。

  2001年的“9·11事件”,被赛尔特斯视为对诗歌重要性的一次重申。当时的美国人沉浸在痛苦中,无法在其他文学形式当中寻找慰藉,于是,诗歌重新流行。

  1999年同样被塞尔特斯视为诗歌发展的重要节点。“1999年之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刷了诗歌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当人们在现实中面临困境,诗歌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面临深刻的问题,他们便会到诗歌中寻找答案。”赛尔特斯告诉记者,“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始终如一,只是人们与诗歌的距离有远有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