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穿越马特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01:1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康夫

  阿尔卑斯山不是欧洲最高的山,但人们都把它当作欧洲登山精神的象征,周围的几个国家更把它当成国家形象的一部分。相比之下,真正的欧洲最高峰反倒籍籍无名。这也许是因为阿尔卑斯山脉的位置:它横贯于欧洲大陆的中部,自罗马时代就是来往于北欧和南欧不得不跨越的一道屏障,从汉尼拔到卢梭的众多人物都与这列山脉结下不解之缘。

  即使在人类已经能够踏足世界上几乎所有地点的今天,阿尔卑斯山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如果你乘坐飞机来往于欧洲的几大经济和文化中心,只要能见度允许,你多半能看到阿尔卑斯山脉众山雄伟的身姿。

  所以,来欧洲一遭,你可以不理会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和勃艮第的红葡萄酒,可以不理会马克思和尼采的足迹,但绝对不应该放弃到阿尔卑斯山一游的机会。对于囊中羞涩、时间有限,或者不愿申请要求苛刻的申根签证的人来说,瑞士是走进阿尔卑斯山脉的最佳选择。这个多山的小国印证了“浓缩就是精华”这句俗话,虽然国土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其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的面积仅占整个山区面积的14%,阿尔卑斯山的82座4000米以上山峰中却有48座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

  这48座高峰中的任何一座都是登山家向往的对象,有些也是滑雪爱好者心中的乐园,但没有哪一座的地位能比得上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马特洪峰。我在英国求学期间,虽然只踏上过欧洲大陆一次,但这一次就来到了马特洪峰山脚下。

  惊艳第一眼

  我和好友在日内瓦下飞机后,乘火车三个多小时到了瑞士南部小城塔施。在这里,游客要换乘穿梭火车,前往马特洪峰脚下的泽马特镇。这列火车爬山的时候,需要使用辅助动力,才能吱吱嘎嘎地沿着山坡上升,与此同时,乘客可以尽情观赏山谷下越变越小的塔施城全景。

  大约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就到了泽马特镇。火车站位于镇中心,四周举目所见都是传统的窄而高的瑞士建筑。我们到的时候是4月初的复活节假期,据说是阿尔卑斯山的旅游淡季,因为这时山路上的雪还没有化净,山上的天气也变化无常,所以不适合徒步和登山,而滑雪的时节也随着积雪变得松软而即将过去。尽管如此,泽马特镇却还是热热闹闹地挤满了来自欧洲各地,背着滑雪板和登山装备的旅游者。

  从火车站刚出来,还没有太多身处山区小镇的感觉。这里看起来商业发达,人们过得悠闲自在,道路虽不宽大却相当平整。只有当我们在找旅馆而转到小镇的主街上时,马特洪峰才以一种令人难忘的方式提醒了我们它的存在:在傍晚深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它陡峭的北壁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占据了大半视野,仿佛是突然飞到了我们跟前,仿佛触手可及,让人不由得生出登山的冲动。东壁上还有不少积雪,在夕阳的映照下变成金色,在青色的岩石映衬下显得绚丽夺目。此情此景,文字不免显得苍白。

  虽然网上明确地说,这个时节很多徒步路线还有大量积雪,不一定能走通,但看过了马特洪峰如此惊艳的第一眼,谁还愿意呆在泽马特镇子上喝啤酒发呆了事呢?第二天,我们选择沿索道线向西上山的一条路线,就是为了能更接近马特洪峰一点。这条路线先向南上升到海拔2500多米的施瓦西休息站,然后拐向西,一直上升到海拔将近3000米的索道站,很多滑雪者从这里乘索道继续上升,天气好的时候,这里能直接看到马特洪峰的北壁——阿尔卑斯山六大北壁之一。

  淡泊的山谷

  因为预计到路程上的积雪会拖慢行进的速度,我们特意天不亮就出发。但还是在施瓦西附近被积雪阻住了去路。不得已,我们只好转向另一条路上索道站,但大概是地图没有说明清楚,我们很快就发现这条徒步路线在冬季其实是一座滑雪场!此时并没有看到有人沿这条路线滑雪,但沿着二十来度的雪坡向上行进已经非常吃力。好在不久以后我们找到了小路,摸到了索道站。可惜此时天上已经飘起了雪,马特洪峰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它的真面目。

  第二天,我们选择了另一条徒步路线,从泽马特的北面出发,从马特洪峰以东的莫特洪峰脚下经过。这条路线并不是很多专程来看马特洪峰的游客的首选,因为这条路线多数时候都只能远望这座山峰,而且一半的路程是背向马特洪的。但其实,这是一条可以让游客比较轻松地欣赏瑞士阿尔卑斯山美景的路线。从泽马特镇东穿过一片居民区后就是平缓的上山路线,然后就是沿河谷北面的山坡横切,走起来非常舒服。也许是由于地形雨的缘故,这一面山的植被非常稀少,有些像国内的念青唐古拉山一带的地貌。沿路继续向西走,就到了位于河谷底部的一个小村泽穆特。

  泽穆特比较接近于我们对阿尔卑斯山村的想象,在这里可以直接眺望马特洪峰,但村里的一切似乎都对这令人心醉的景象不以为然。浓密的树荫下,牛和马在悠闲地吃草,人们在斑驳的树影和光斑下劳作,似乎非常清楚他们也是阿尔卑斯山美丽风光的一部分。我们这些穿着颜色鲜艳的冲锋衣,拿着登山杖的游客,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自己在这里的格格不入,就像在欣赏图画时,只恨自己身在画外一般。在泽穆特村出口穿到河谷的另一边,一下子又到了密林之中。路上不断可以见到其他徒步者,见到我们的时候,以英语或法语或德语问候,我们也以这三种语言作答,有时候没反应过来,就用英语甚至汉语回答了法语或德语的问候,对方则报以微笑。

  这条路线的后半段,则是大片的高山草甸。事实上,马特洪峰和泽马特就是因此而得名的。“马特”在德语里就是“草甸”一词的变体。在路边,还可以看到不少瑞士的传统房屋,它们的特点是房子下部都是粗大的木料搭成的架子,而墙体由扁平的石板在架子上一层层地堆叠而成,屋顶也是木架结构。

  我记得在云南的一些比较偏僻的山村,也有结构类似的房屋。隔着半个地球的两国人,选择了同样的建筑形式,也许不是巧合,而是都有隔绝地面湿气的需要。正当我感叹人均GDP位于世界前列的瑞士居然也有人住着这样的房子的时候,却看到房子一角伸出一个用于接收卫星电视信号的锅状天线,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既然已经过上了现代的生活,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居住条件再改善一下?这着实让我困惑了很久。

  走到山下,回到泽马特镇之后,我想我有些明白了。虽然这里早已是闻名全欧洲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但这座小镇除了旅馆和车站这样必要的设施以外,超市、商店、酒吧等等都是从本地人的需要出发而建立的,连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都少而又少。泽马特的本地居民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旅游业,也是为了让自己和街坊邻居生活得更好,而周围村子里的居民,更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活,没有谁愿意仅仅为了讨好旅游者就按照他们的想象生活,更没有人为了赚点外快就抢着开店卖纪念品。这种淡泊的态度也许正是阿尔卑斯山区的精神所在。即使将马特洪峰原封不动地搬到别的地方,若是没有泽马特人的这种精神,恐怕也会魅力大减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