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德班气候大会各自为战成主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3 00:55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邓喻静

  全球碳交易市场临大考

  2009年,曾经万众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未能达成全球减排协议。2010年的坎昆会议在低调中落幕,却在包括技术转移和为发展中国家设立新的全球变暖适应基金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如今的德班,承载着最后的希望。《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结束近在眼前。但在共同愿景、减排目标以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等焦点问题上,与会的缔约方依旧“南辕北辙”。如果德班失败,人类或许将走一条只能用更贵甚至更危险方式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道路。而这一危险,已经悄然伸向尚在襁褓中的全球碳交易市场。

  左右峰会的“中国立场”

  “2011年的世界经济格局,与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时的格局截然不同。”这是欧盟气候变化专员赫泽高在德班气候峰会上的一句致辞,却也是这次气候峰会的一记绝佳注脚。

  本次峰会上,迄今不受减排约束的发展中国家坚称,签字遵守《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要求的富国,必须在本次会议上做出新的减排承诺。但是,只有欧盟和少数其他工业化国家表示愿意考虑《京都议定书》的第二阶段。而且即便是这些国家也表示,除非所有国家(包括美国和中国)都同意考虑在未来某时履行某种形式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义务,否则它们不会考虑《京都议定书》的第二阶段。

  但在庞大的德班会议中心,几乎没有迹象显示美国的立场会发生任何变化。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第一大国,美国已在2001年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单方面退出了《京都议定书》。本次大会上,美国再次重申立场,即要求其他发达经济体承担的降低碳排放的负担应该和中国等主要新兴市场一致。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也以此为借口,表态拒绝任何形式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法律文本。

  对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表示,德班大会的决定性议题是《京都议定书》的未来,与它存续目标相关联的是发展中国家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气候谈判迄今未能达成任何具体协议。在西方谈判代表眼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对此负一定责任。但中国长期以来坚持自己的立场,即反对制定强制性减排目标,支持自愿减排目标。本次峰会上,对于西方国家的“围堵”,中国谈判代表再次驳斥这种指责,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应承诺与发达国家承担同样的削减比例,并且指出中国在实现自己设定的能效和减排目标方面取得的成功。

  对许多依赖政府减排承诺的企业来说,中国立场前后一致,其实是个好消息。但毋庸置疑,中国的立场日益成为决定这些谈判结果的重要因素。

  尴尬的中国碳市场 

  由于分歧依旧,《京都议定书》能否在2013年顺利过渡至第二承诺期也悬而未决。而如果最终未能尽如人意,直接受到冲击的便是全球碳交易市场,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2008年~2012年,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可通过碳交易的方式履行减排义务。一旦《京都议定书》事实上解体,其所倡议的3种碳交易机制也将随之终结。

  在这3种机制中,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是CDM,即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换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而中国正是全球CDM项目最大的卖家,其相关的碳交易行业也刚刚起步。

  在德班会议召开前夕,全球碳市场价格就出现了较大一波地回落,其中,更是以中国CDM项目的碳价格出现“腰斩”,跌至每吨6欧元多的历史低点。这虽然多少与经济前景不明朗下国际买家持仓观望有关。但究其首要原因,却是碳交易市场本身基础的脆弱。

  面对2013年“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全球碳交易框架的不确定性,欧美等发达国家近来宁可买碳价格在近30欧元/吨的非洲CDM项目,也不愿意买基本在10欧元以下的中国CDM项目。正因为发达国家认为中长期减排义务不确定性大,非洲项目的碳排放配额远小于中国,于是买远期不如买近期,买大不如买小。

  汤森路透旗下的点碳公司上周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已有多家国际投行、银行、基金公司等倒卖碳产品的市场机构,因碳产品卖不出去出现资金链紧张,进而大幅压低项目业主价格,甚至制造多种交易门槛,这对于中国业主的低碳投资是个不利的信号。

  本次峰会已经开到一半,已有信号释出,欧盟可能在会议上要求中国、巴西等碳交易大卖家将现有的“按项目交易”升格为“按行业交易”,但目前中国尚未正式建立行业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这一要求等同于全盘否定中国这几年辛苦建立的碳交易市场的框架。但事实上,欧盟要实现减排达标,不可能长期对华僵持,更不可能完全放弃中国、巴西市场。

  当前最坏的可能是,德班会议无法就《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年底到期后的存续问题达成一致,中国不得不在2013年后与欧盟、日本签订双边、多边协议以消化国内的碳产品存量,而此举的直接后果是,欧盟、日本可能大幅提高交易门槛,在交易清单中排除工业领域的碳减排项目,甚至排除大型水电站等减排量较容易实现的项目。

  但能够预期,德班会议之后,即便旧的全球碳市场机制作废,各国都将探索新的碳减排约束机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纵然存在巨大分歧,却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减排”的认识上早有共识。

  难以协调的各自为战

  面对当前全球气候谈判陷入的致命胶着状态,领导人们开始意识到,全球层面确定碳排放价格的多边及国际谈判短期内将难以成功。许多国家正着眼于建立国家层面的框架。

  到目前为止,欧洲的碳排放交易机制(ETS)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成功的碳交易市场,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这种地位。ETS创立于2005年,从彼时起,碳排放交易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亚太地区是全球唯一碳排放交易机制真正蓬勃发展的地区。从印度到澳大利亚,各种碳交易机制都在拟定或重启之中。韩国政府已同意在2015年之前建立一个碳排放交易市场;日本原先也在酝酿类似举措,但今年年初发生的地震和海啸令所有计划搁置下来;而中国台湾也表示将推进碳排放交易。

  在抨击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具有约束力的碳减排目标方面,印度是言辞最为激烈的国家之一,但就连该国也在推出自己的碳交易机制。不过,这一机制更多着眼于提高能效,而非减少碳排放。

  中国也于今年开始探索建立减排交易机制,并将于2013年前在广东、深圳等两省五市就位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计划,条件成熟时实施跨省碳排放权交易,并最终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改委已经将市场机制确定为中国实现减排的关键之一,这一机制或将从根本上解决碳减排项目发展的融资难问题。

  不过,这些计划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国家举措之间能互动到何种程度尚属未知。但至少这些机制确立并运行起来,有朝一日能合并是合乎逻辑的。其他大宗商品都已形成了全球市场,而碳排放显然也是个全球性问题。目前,世界各国正经历一个各自为战的阶段,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施行碳排放机制,各国将面临将这一体系国际化的压力,而这无疑是《京都议定书》的拥护者们所愿意看到的。

  链接

  德班会议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前,各国召开的最后一届气候大会,多方认为这也是制定新一轮排放目标的最后机会。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于2012年到期,是否会有第二承诺期,甚至《京都议定书》本身何去何从,都是悬念。

   1997年达成,并于2005年开始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近40个发达国家及欧盟设立了强制性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即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诺期发达国家整体而言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不仅无法达到第一承诺期的减排目标,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反而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加不少。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的规定,富裕国家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项目购买碳信用,抵消自身的污染排放,以完成《京都议定书》约束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据路透社消息,这1000个在册项目分散在49个国家,预计每年可帮助减少2亿多吨温室气体排放。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是在中国和印度实施。

  据了解,在《京都议定书》的3种发展机制中,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受益的就是CDM(清洁发展机制)。2010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达到15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总量,而中国占据其中三成以上的份额,最主要就是CDM项目的交易。因此,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以CDM项目为主。

  在今年的德班会议上,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资金援助问题将成为各方谈判的焦点。德班大会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真正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公平的原则。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