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方国企归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3 00:58 来源: 中国经营报张晨
尽管重庆国企对当地经济贡献功不可没,但笔者认为,重庆国企的发展仍有值得商榷之处。重庆国企,特别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国企,即“八大投”,有着对于土地收益的严重依赖。在重庆国企上缴财政的820亿元中,土地转让收入高达760亿元,比例超过90%。因此无论从其土地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抑或是土地收益在其业务收入中的比重来看,其对于土地收益的依赖程度都相当高。这不免使人对其发展模式有所疑虑:重庆的某些国企是不是饱受诟病的“土地财政”的变种?
而且这种将土地权益放在国企内部的操作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和监管难度。企业经营特别是投资活动具有极高风险,倘若一旦投资经营失误造成损失,拥有土地权益的企业自然会拿土地收入来补窟窿。这事实上形成了新的财政补贴机制:即原本属于财政的土地收益补贴国企经营亏损。加之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国企利润指标无法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进而所谓“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很难不死灰复燃。
另外,笔者认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仅应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真正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体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的社会主义性质,比如更为公平的分配、更为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然而,重庆的国有经济更多地体现为国有资本运营,生产性国企比重仅占三成左右,因此在发挥国企的主导作用方面还难说成功。
因此,重庆国企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确实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但与我们理想中的国企典型形态还有距离。国企不仅要成为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而且要成为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方向的“领航者”。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